“清明”文化在海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7日10:34 国际先驱导报

  

“清明”文化在海外

  4月6日,山东曲阜举行了盛大的清明大型祭孔活动,这是50多年来首次恢复传统春祭。本报记者 范长国/摄

  清明扫墓祭祀,既是对先人的缅怀纪念,也是对自然的一种亲近。国家将清明定为法定假日,正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种“慎终追远”的中华文明。但不应讳言,在清明扫墓祭祀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传统仪式中,我们还搀杂着一些愚昧迷信行为,存在一些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做法。同处于中华文明圈内的韩国、日本以及新加坡,它们在传承传统文化上的一些做法和态度,值得国人对照

  韩国:扫墓不烧纸钱

  韩国人扫墓,主要是在墓前摆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后行礼祭拜,从来没有点火烧纸给阴间送钱的概念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元涛发自首尔 今年清明,对黄在洙来说是一个忙碌的节日,他要回老家全罗北道修缮父母的墓地。去年夏天雨水大,他父母墓地所在的山体有部分滑坡,如果不想办法加固,恐怕今年夏天会损及墓地本身,那对黄在洙来说,可就犯下大过错了,故乡的亲族没准会派代表来首尔兴师问罪。

  清明节在韩国不是公共假期,黄在洙听说中国人清明可以享受休假,非常羡慕。如果他想回家乡修墓,则要向公司请假。当然,在韩国为父母修墓是大事,哪怕像三星那样以管理苛刻闻名的大公司,也不会拒绝员工为修墓而递上去的假条。

  清明起源来自中国

  与中国相同,韩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为春节、中秋、端午以及清明。但这四大节日的过法,韩国的略有不同。对韩国人来说,春节是礼拜在世的父母长辈的节日,中秋节主要是祭拜逝去的亲人,端午节民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只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了一次申遗,结果搞得韩中两国民间吵个不休。而清明,则主要是修墓的日子。

  在韩国中小学的教科书里,介绍清明的起源时提到了两种说法,一是春天里草干风大,是格外需要注意防火的时节,因此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寒食”的习惯。另则是来自中国的传说,晋文公烧死了介子推,为了纪念他,规定全国在这一天不能动火,只能吃冷食。实际上,介子推的故事才是清明寒食的正解,但有意思的是,韩国现在的书籍中却并没有明确提及介子推是中国人。

  怕山火不烧纸钱

  清明扫墓与中秋节祭拜又不同,中秋节有正式仪式,要给祖先摆好一大桌子饭菜,三拜九叩动作丝毫乱不得。而清明扫墓则往往带有春游的性质。当然,像黄在洙那种需要动大工程的情况还是特例,一般人家都是到祖先墓地去拔拔草,擦擦墓碑,象征意义更大一些。而且,最重要的是,每年都要在墓地周围栽树,清明节这一天,正是韩国的植树节。听韩国朋友讲,植树节设定这一天,正与人们习惯为祖先墓地栽树有很大关系。

  与韩国朋友聊起两国扫墓的不同习惯,有在中国生活较长时间的韩国人表示,他们每次遇到中国朋友在亲人墓地烧纸,都会有担心吊胆的感觉,非常担心会引发山火。韩国人扫墓,主要是在墓前摆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后行礼祭拜,从来没有点火烧纸给阴间送钱的概念。年轻人去扫墓,一般会买上一束鲜花,摆到墓前。

  日本:怀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节时请灵送灵以外,平时去寺庙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郭一娜发自东京 “御盆节时的东京很冷清,几乎不堵车,有点像春节时的北京城。因为许多人都会回到老家去祭祖。”老家在神奈川县横滨、工作在埼玉县的堀荣一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日本也有和中国的清明节相似的节日,叫盂兰盆节(简称御盆节)。日本各地习俗不同,御盆节时间也不同。东京地区大多是每年7月15日举行,也有的地方是在8月15日。据他介绍,虽然不是法定节日,但是绝大部分公司在每年制定假期时,都会考虑到回乡祭祖的因素,给大家放假。短的3天,长的有10天。

  既怀念祖先也孝敬老人

  日本很多家庭都设有佛龛,供奉着先祖的牌位。御盆节时会在佛龛上摆一个“盆棚”,据说回家的先祖灵魂可以居住在里面。

  “7月13日晚上,家庭成员们会派一个代表,打着提灯到寺庙把先祖的灵魂接回家。家门口还会点燃木棍,照亮道路,以免先祖灵魂迷失回家的路。”熟悉日本民俗的樱庭先生解释道。“一般在7月13、14、15日连续三天,家里都会每天用小碗准备好一日三餐,在佛龛周围装饰上鲜花、敬香及祖先喜欢的物品,给祖先上供。”樱庭说。

  15日的晚上,是送先祖回墓地的日子。那天,樱庭会从自家门前的菜地里挑出长得最棒的茄子,插上4根火柴棍儿代表腿,意为牛。“先祖回去时拿着很多行李和礼物,所以让牛拉着祖先的灵魂慢慢回去。”现在,这样的“精灵牛”、“精灵马”的风俗在日本各地还广泛地保留着。

  时下,御盆节已经不光是一个怀念、感恩祖先的日子,也是很多年轻人孝敬老人的好机会。“在东京工作的人一般一年只回乡探亲两次。一次在元旦,一次是御盆。”堀荣一说,“除了有亲人刚刚去世,家人会沉浸在忧伤气氛之外,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御盆也是家族团圆、老友聚会的日子。”

  平时去寺庙悼念祖先

  除了在御盆节时请灵送灵以外,平时去寺庙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今年年初,本报记者就曾和一位日本朋友小林一起去祭拜过她的祖先。小林是土生土长的东京人,祖先的墓碑就在东京都内西日暮里附近的寺庙里。

  当时,小林为墓两侧的花瓶换上新水,插上刚买的花。再用水舀把桶里剩下的水浇在墓碑上,双手合十祈祷,感谢先祖长年来的保佑。“想祭拜的话,平时也可以。不用非等到御盆节。”小林说。

  很多寺庙都会在每年的御盆节时,为供奉在那里的先灵作集体祷告。由于寺庙方知道每一位在那里安放墓碑的家庭的地址,和尚们还会分头到各家念经祷告。“和尚们来家里一次就至少给他1万日元(约合700元人民币),有些穷的家庭是负担不起的。尽管如此,一般没有人会拒绝这些和尚的。拒绝他们就相当于没过御盆节一样。”堀荣一说。

  新加坡:祭祖传统不敢丢

  东南亚地区华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它的形成与华人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可以说南来华人都是这么凝聚起来的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郑晓奕发自新加坡 3月底的周末,新加坡华人韩山元就陪妻子去郊区坟场祭扫岳父母的墓地。赶在清明节前是为了避开高峰。但是那一天,在通往郊区多个坟场、骨灰瓮安置所和庙宇的道路上,还是出现了连绵不断的“车龙”和熙熙攘攘的人流。

  华人走到哪里,就把中华传统带到哪里。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华夏子孙一样,新加坡华人不会忘记在清明时节扫墓祭祖。“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轻华人对清明节也不敢怠慢,因为崇祖、祭祖是流传数千年的华人传统。”66岁的韩山元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扫墓仪式很传统

  扫墓仪式十分“中规中矩”,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再烧上一把纸钱,然后磕头行礼。韩山元说:“会带上亲人生前爱吃的几样菜做供品,比如我岳父生前爱吃鱿鱼炒豆芽。还有,供品中发糕一定不能少的,寓意让先人保佑后人发达。”

  一个新加坡人回忆说,小时候扫墓比现在还要热闹,亲戚朋友都会相邀租乘两辆小货车,浩浩荡荡去扫墓,仿佛去野餐。“大家会准备五牲祭拜祖先,当中少不了蛤、螃蟹、鸡鸭等。祭拜完毕便当场剥蛤吃,然后把蛤壳丢在坟前,表示子孙已来扫过墓。”

  各个宗乡会馆也会在清明节期间率领宗亲到坟山“拜总坟”,统一祭拜同宗族、同姓氏的先人。韩山元介绍说,东南亚地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它的形成与华人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可以说南来华人都是这么凝聚起来的:先有坟山,后有会馆。

  正是为了处理同胞的身后事,早年闯荡南洋的华人共同凑钱置地,建“义山”(免费坟场),盖大伯公(土地公)庙,以实现共同的祭祖愿望,由此逐渐形成对东南亚华人社群起到重要凝聚作用的宗乡会馆文化。

  回中国祭祖渐成潮流

  韩山元回忆说,早年在新加坡市区分布着由广东、潮州、福建、客家、海南等各个会馆管理的坟山。比如,碧山亭葬的是广东人,咖啡山埋的是福建人。而现在最热闹的商业街乌节路,曾是潮州人的坟山。

  不过,在华人约占总人口75%的新加坡,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政府自上世纪60年代起采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倡导华人改土葬为火葬,并在郊区建造了大型骨灰瓮安置所,市区内的坟场因此渐渐消失。如今在新加坡,若要土葬,买一处政府提供的坟地约需六七千新元(约合3万多元人民币),不仅费用高昂,而且使用期只有15年。

  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近一二十年新加坡华人兴起的潮流。在清明节前,祖籍海南的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屋(家乡)过清明不?”祖籍海南的韩山元说,他已多次回海南祭扫祖坟,“去年清明节还回去过,机票很紧张”。

  千里迢迢回中国祖籍地扫墓的原因只有一个:不能忘记祖先。韩山元说,他不太能接受时髦的“网上祭拜”方式,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亲自到先人墓前磕头。

  精彩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