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缅甸风灾影响:灾民念经求佛展开自救(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2日11:01 南方日报
直击缅甸风灾影响:灾民念经求佛展开自救(图)
  博葛礼的一位农民(图中蹲者),在风灾中失去了儿子、女儿、儿媳、孙子,现在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餐饭。本报特约记者 严明 摄

  【死亡人数的统计之辩】

  “连活人都计算不过来怎么可能统计失踪者”

  由于吃饭的嘴多,虽然产粮丰富,但三角洲地带的家庭也多是仅够“糊口”,其它如造房、医疗、健康的饮食标准等开支似乎都会成为一种“奢侈”。

  据新华社报道,本月4日晚,缅甸国家电视台报道说,风灾已造成351人死亡。

  5日晚,缅甸国家电视台报道说,死亡人数接近4000人,很快,数字变成了1.5万。

  6日,缅甸国家电台报道说,死亡人数已上升至22464人。

  8日,最后发布的死亡数字是2.3万。

  11日,这个数字达到2.8万。

  “一开始掌握城镇里的基本受损程度、伤亡情况就选择了对外公布,但随着善后工作的越来越深入,才发现乡村地区原来死了那么多人,海上有那么多具尸体……一时间确是很难统计出来的。”对于这些跃升的数字,缅甸华商商会理事长赖松辉推测,当局后来未能继续向外公布相关数据,主要是因为受灾程度过重,使政府在短时间内难以对伤亡数字或经济社会发展的受损程度作出准确评估。

  在全世界的目光投向这个遭受巨灾的国家时,“很难统计出来”的数字,都成为了灾难以外的焦点。

  然而,比起外围的猜测,记者在灾区听到的是有点出人意料的答案。“连活人都计算不过来,怎么可能马上告诉你死了多少人,失踪了多少人?!”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幸存下来的平民对记者说着同一句精辟的为当局“辩护”的说法。

  “活人都计算不过来”,描述了一幅与贫穷相伴的图景。

  当地人介绍说,与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初期发展相似,在缅甸同样流行着以做“英雄母亲”为荣:孩子生得越多越好,干活的人越多越好。特别是在热带风暴“纳尔吉斯”侵袭的仰光地区、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带,由于水网遍布,是该国的重要产粮区,因而人口也相当集中,占去全国人口的1/5强。

  “这只是表面数字,实际上这个地区的农村,大多数家庭的人口都在5个以上,有的做父亲的甚至连自己有多少个孩子都要数半天;有的则只计算儿子不算女儿。”西安吉(WESTERNANNGIY)村内受过高等教育的阿蓝告诉记者,缅甸并没有限制生育,人口统计工作也是多年才进行一次,“而且对小村落的统计也十分随意”,加上村里有的老人已经不记得自己有多少孩子、多少孙子。因此,该三角洲地带的实际人口要远比书本上来得多。

  不仅在农村,即便是在仰光市、拉布达等大城镇,人们都普遍存在“人多好干活”的思维,一对夫妇养育四五个孩子是普遍常态。“孩子多有什么不好,一家人高兴就行,他们长大了又继续养孩子,缅甸才会有希望啊。”有着四分之一华人血统、在仰光市土生土长的林先生直言。

  虽然“贫穷”始终是缅甸难以绕过的客观困境,但在一些缅甸人心中,人们的观念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观因素。

  一方面,由于吃饭的嘴多,虽然产粮丰富,但该三角洲地带的家庭也多是仅够“糊口”———大部分的收入都花在了维持温饱的支出中,其它如造房、医疗、健康的饮食标准等开支似乎都会成为一种“奢侈”。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村镇几乎九成以上的房子都被这次风暴破坏得七零八落的重要原因。”每每经过倒塌的茅草房或倾斜的木板房,记者的翻译李小姐总是不免叹气,“他们对恶劣的环境早已习惯,甚至会认为‘自己体内的细菌比环境的还要多’,所以没有所谓。”

  另一方面,无节制的生育使政府的统计速度常常“落后”于实际人口的增长速度。

  尤其是在多年来从来没有遭遇过的风暴面前,缅甸就出现了既没有一个完善的气象预警系统,难以及时转移,只能依靠个人力量自救;也因为缺失必需的医疗、房屋等软硬件,而只能被动地应付不断新增的伤亡和损失的情况。

  “根本无暇顾及如何统计”,Jophyu村的幸存者松渺说,在水退的地方,对于无人认埋的尸体,政府6日就开始拖走处理;而水里的,因为尸体要过好几天才会陆续浮出水面,单是打捞、处理都要有相当长的时间。

  无论外界有多少纷纷扰扰的争议,面对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贫穷是无需争议的事实。

  在全球化复杂的利益推演中,一场巨灾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死亡,也带来了无数声音。但是当地人一声“越穷越见鬼”的叹息,虽未必具备多高的现代意识,却生动而精辟地概括了他们脚下的乡土。

  【慎对国际援助背后“坚忍基因”】

  “求人不如求己”“等到有用时大声说”

  “缅甸人信佛,十分虔诚,尤其是对佛家偈语‘求人不如求己’笃信不已。”

  “在实在支撑不下去,或者认为确实难以渡过难关的时候才会向其他人求助。”

  关于缅甸方面对国际援助所采取的“谨慎态度”,国际上多有议论。

  但行走在灾区,可以感觉到,这种“谨慎”,不能不说与该国人民坚忍的性格有关。

  在受灾稍轻的仰光省,即使是在死亡人数超过5000多人、房屋毁坏在95%以上的依达叠镇,仍然有坚固的佛堂和学校供难民避难。值得注意的事,风暴过后,佛塔一般都只是最高的三角锥被风吹歪,而学校基本上就是玻璃窗户和屋顶全部“不翼而飞”。

  风暴过后这些坚强竖立的佛塔,呈示着缅甸这个国家的佛教传统。

  不管是在发达的仰光市中心,还是贫困的三芒村,触目所及,所有的佛堂都起码由砖砌而成,有的还是以整石雕琢而成封以金粉或金纸。

  “缅甸人信佛,十分虔诚,尤其是对佛家偈语‘求人不如求己’笃信不已。”小心地把记者冒充成其亲戚的翻译小吴说,“因此,村民即使饿着也要先把佛堂建好,即使自己住茅草房也要把佛堂建得非常坚固。而这一次,这些佛塔在关键的时刻发挥了作用。”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仍处水深火热的受灾缅甸人民灾后先不忘念经求佛庇佑,继而展开自救。

  比如,在城市,各区自发募集资金买抽水机、发电机;在农村,三五家庭聚居一起,然后再为更困难的人提供吃的、喝的,无分彼此。

  有的城镇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也会自发地组队,坐着摩托车到农村里挨家挨户地给受灾更严重、幸存下来的村民派食物。

  “在实在支撑不下去,或者认为确实难以渡过难关的时候才会向其他人求助。”缅甸仰光山邦进出口贸易公司董事长王女士说,这也是她对这个佛教国家人民的理解。

  也许这就能解释一些报道:“缅甸政府在2004年海啸后曾拒绝接受国际援助,但此次热带风暴造成重大灾难后,会出人意料地表示‘欢迎国际援助’”,“尽管这样的援助是‘有所选择’的”。

  由于深入灾区采访,记者每天都要来回经过一个名为DALA的码头。码头是连接仰光市与南部农村的唯一路径,加上风暴的原因,每天负责接送的三艘船被吹得只剩下一艘,每一回上船下船都挤得摩肩接踵,但人们十分安静,丝毫不喧闹。

  “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不幸,但却又特别能容忍恶劣的环境。”小吴玩笑中意味深长地说,“加上天气太热,多省点气,等到有用的时候再说,可以说得大声点。”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