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马里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1日12:35 新民周刊

  撰稿·邓新华

  5月初,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发生了大示威,人群抗议粮食价格上涨和商人拒绝接受本国旧版货币,并最终演变成骚乱,一些商店被砸。类似景象在全球粮荒的背景下已频频上演,比如之前的海地骚乱。

  久经战乱的索马里,今年的通货膨胀率已经创下17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虽然美国对全球通胀也有不小的责任,美元也不如过去坚挺,但仍然受到索马里商人的信任,他们只愿意接受美元,而不愿意接受本国旧版货币。这也说明,索马里货币膨胀导致的财富转移,比美元膨胀导致的财富转移要严重得多。

  作为普通市民,旧版货币无人接手,就意味着他们的收入被通货膨胀侵蚀一空,自然很愤怒。他们承担了政府制造的通货膨胀的成本,希望能找到其他人来转嫁损失。但从索马里现实的角度来看,市民无法找到制造高通胀的决策者来承担责任;就算决策者愿意承担责任,也不具备弥补巨额损失的能力。于是,在市民的可见范围内,那些不肯接受旧版货币的商人,手里有他们急需的粮食,最容易被他们当作成本转移的对象。

  经济学致力于解释人的行为。从行为上来说,人类天然有两种冲动:第一,把成本转嫁给他人;第二,抗拒他人转嫁的成本。在自由、自愿交易的市场经济中,把成本转嫁给他人并不容易。但在制定公共政策时,第二种动机带来的后果往往被忽略,甚至被一些人有意地“视而不见”,于是,一些扭曲市场的政策,在第一种冲动的驱动下,很容易出台。当然,由于有第二种冲动的存在,扭曲市场的政策并不能达到其目标,甚至,结果可能和目标背道而驰。

  索马里市民的示威,就是被第一种冲动驱使。但是,他们的损失并不是商人造成的,而且商人也是通胀的受害者。让一群受害者补偿另一群受害者,并不是公平的做法。当然,这并不在愤怒的市民的考虑范围内。如果在市民暴力打砸的压制下,商人不得拒绝旧版货币,又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商人的第二种冲动会马上启动。他们将减少经营,甚至索性退出经营。因为经营得越多,他们收到的不值钱的本国旧版钞票越多,损失也就越大。也许并非所有人的经营目标都是现金利润,但不会有人以亏损为目标。即使有人出于慈善心在亏损状态下坚持经营,也绝不可能越做越大。最终,市场萎缩,粮食供应越来越少,粮价进一步扶摇直上。

  结果并不止于此。商人缩减经营规模甚至退出经营,必然要减少雇工,造成大量失业者,市民收入减少,更加难以得到粮食。从另一方面说,商人既然被迫接受旧版钞票,也就有理由以旧版钞票向工人支付工资,结果双方都会拿着一把不值钱的纸。

  索马里的商人在示威中表现出了积极抗拒的姿态,他们使用武力自卫。一位目击者说,当数十名示威者拿着棍棒和石块,冲向一家店铺时,主人朝示威者开枪,造成一人当场死亡。一个市民说,“我们会一直示威,直到商人同意使用本国货币卖吃的给我们。”但到了那一天,示威所换得的,不过是商人从积极抗拒成本转嫁,变成消极抗拒成本转嫁罢了。那时候也许形势更严峻。

  索马里要度过难关,国际援助固然很重要,但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有一个能够稳定货币发行的政府,静待市场恢复对本国货币的信心。同时,让美元充分流动。有一种值得信赖的信用手段,对市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政府要做的,是强有力地维持市场秩序,让物资充分流通、充分按照市场原则配置。而这样一个政府,在战乱与纷争不休的索马里,却是很难得到的。

  中国虽然也发生了通货膨胀,但比索马里可要轻微得多。不过,人们的第一种冲动仍然多有表现。比如最近,昆明米线涨价,就有市民呼吁政府出面干预。在通胀中,所有的人都受损失,包括米线店。商品涨价只是货币膨胀的结果。市民反对米线涨价,可以找出很多理由,米线对市民生活影响很大啦、涨价有垄断嫌疑啦,等等。但是说到底,就是希望在通胀背景下,自己手里的货币购买力不变,这就等于希望米线店来替自己承担通胀成本。经济学分析告诉人们,许多时候即使呼吁政府来干预,也只会得到更糟的结果。-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