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议题背后的双重博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4日07:11 解放日报

  经过2007年的德国八国峰会、巴厘岛气候变化大会,气候变化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空前关注。联合国将气候变化纳入政治议程,气候变化更是今年日本八国集团首脑的主要议题。

  从本质上来讲,气候变化反映了环境容量和低碳经济这两个方面的博弈: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提出各自减排方案,谋求领导世界、迫使发展中国家减排;以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为核心的低碳发展将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新一轮竞争高地。

  资源占有和环境容量是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的重点。西方国家既要吸引发展中国家参与气候变化治理,又要对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和环境容量进行约束。但自1997年到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不仅自己未能完成《京都议定书》中的承诺,还通过转嫁责任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目前欧盟通过碳税或气候变化税、美国借由经济体会议、日本寄托按行业减排等形式建立的“软法”性质的气候变化机制,都带有限制发展中国家能源和发展空间的色彩。2007年6月,德国八国峰会高调要求中国和印度为减排作出实质努力;2007年12月,“巴厘岛路线图”明确指出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缔约方都要有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种种迹象表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环境容量的限制正逐渐向“硬法”约束发展。

  在低碳经济竞争中,发达国家具有先发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后发劣势。欧美一方面通过环境容量的谈判来占有未来能源市场,另一方面,在气候变化制度议价过程中,逐渐实现对清洁能源和能源效率创新力的控制。发展中国家在西方强势的话语权下,由于本国不具备相应的新能源、节能和能效等优势,则势必成为西方企业的新兴市场,而发达国家利用气候变化机会来巩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竞争力优势,进而继续主导国际体系。尽管面临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主要发达国家仍然不愿意接受非商业技术转移原则,不愿意将核心能源技术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同时通过软法和硬法来约束这些国家的经济和创新力发展。

  近几年来,西方国家的媒体不仅热炒中国“第一碳排放大国”的论调,并继续推动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减排措施和指标。事实上,中国为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围绕环境容量和低碳经济的竞争较量方兴未艾。面对日趋复杂和严峻的气候变化政治态势,中国既要避免和西方在环境、能源和资源问题上发生正面冲突,又要维护未来发展权益;既要减缓发达国家对新兴经济大国所带来资源环境代价的警惕,又要占领全球创新体系和经济分工的高地;既要做大做强自己,也要推进世界各国在能源和经济转型方面的共同进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