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6-14地震微伤亡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4日09:47 南风窗

  严圣禾

  就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整一个月之后的第一个周末的早晨,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一场里氏7.2级的地震,日本气象厅将之命名为“岩手·宫城内陆地震”。此次地震仅仅比造成6437人遇难的1995年1月的阪神大地震的震级小0.1,为近年来日本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而且,震源距离地表只有8公里,和汶川大地震一样属于震源比较浅的地震。加之,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也非常巨大,震区内多处山体出现大规模塌陷,山间道路被完全冲毁,架设在峡谷上的桥梁也发生了断裂。从以上几点来看,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大地震。

  不过,这么一次规模巨大的地震一共只造成12人遇难,10人失踪,受伤人数也不过200多人。最初报道的几名遇难者的死因甚至令人哭笑不得,一人是地震后慌忙冲出家门跑到公路上被汽车撞死的,另外一人是在悬崖边钓鱼被震到海里淹死的。房屋损毁方面,4栋房屋全坏,6栋损坏一半,203栋部分损坏。由于主震区内几乎没有上规模的城市和工厂,因此相对来说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比较小。综合来看,影响比阪神大地震差远了,因此地震过去还不到一周,已逐渐淡出日本媒体的关注重心。笔者注意到某日本电视台6月18日就在播放汶川地震的访谈节目,可能是此次日本地震实在是没有太多值得报的消息了。

  低伤亡只是运气好

  这起被中国媒体称作“6·14东北大地震”的天灾所造成的伤亡人数之少,令国内民众感到非常意外,有不少网民呼吁中国要认真学习日本防震抗震的经验。当然,笔者承认日本这样一个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地震大国的防震抗震工作确实做得要比其他国家好,日本国民的防震意识也普遍高于国内民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地震没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有多方面的偶然因素,用日本地震专家的话来说就是运气好。

  最大的运气就是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日本东北地区中部的崇山峻岭之中。了解日本地理的人都知道,狭长的日本本岛中间全部是山,只有两侧海边有一些平原地带适合耕作和居住。而由于城市化和少子化、高龄化的进展,日本的不少农村地区出现了人口稀少的“过疏化”状况,岩手县和宫城县也不例外。在此次地震中,震度最强的两个地区——岩手县的奥州市和宫城县的栗原市都位于人烟稀少的山区。作为岩手县面积和人口都排名第二的奥州市,其总人口只有127765人。而作为宫城县面积最大的地区,栗原市的人口只有77293人。加上这两个市的市区距离震中都比较远,受灾比较严重的都是一些偏远的山村。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地震后由于担心余震或是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而离家避难的居民一共只有200多人。这也表明,此次地震重灾区内的总体居民人数是非常有限的,从而也就不可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建筑物倒塌少也是决定此次地震伤亡人数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筑波大学地震防灾工学系的境有纪副教授在地震后调查发现,奥州市和栗原市这两个主震区内没有一栋房屋因为地震而完全倒塌。而在去年的能登半岛地震中,尽管震级低于此次,但部分灾区出现了有两成左右的房屋完全倒塌的情况。据介绍,容易造成建筑物倒塌的地震晃动周期为1.5秒左右,但此次地震晃动一个来回大都只需0.2至0.3秒。虽然这种短促的晃动很容易使房顶的瓦片和窗户上的玻璃掉落但却不会造成房屋本身倒塌。此外,日本东北地区的房屋为了防雪,屋顶多用轻便的铁板制成,而为了抗寒,门窗的开口幅度都比较小,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也使得房屋更加具有抗震性。不过境副教授也警告说,此次地震中建筑物倒塌很少只是不幸中的万幸,千万不能因此而误以为这么大的地震并不算什么。

  老地震震出新问题

  地震对于日本人来说虽称不上家常便饭但也可以说是见怪不怪,日本每年都要发生几次中小规模的地震,就算7级以上的大地震也并不罕见。不过,这次强度不小、损失不大的东北地震还是震出了日本这个防震发达国家的新问题。

  首先,日本政府对所有的国土和周边海域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基本掌握了国内的断层地带,划定了有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地区。然而,这次东北地震既没有发生在政府预计的宫城县附近的太平洋海域,也没有发生在已经探明的断层带之上,而是由一个完全未知的“活断层”运动所引起的。这也意味着日本对于地震易发区域的预测仍然存在较大的空白,今后还有可能在没有预料到的地方发生大地震。

  第二,日本以往防震的重点是呼吁国民增强房屋的抗震性能并在屋内储备应急物资,总之是确保在室内的人避免伤亡。然而在此次地震中遇难的12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是被震倒的房屋压死的,反而都是在进行钓鱼、施工、观光等室外活动时遇难的。而遇难人员最集中的就是在震源地附近的一家山间温泉旅馆,地震发生后旅馆并未倒塌,然而当房客和旅馆服务人员正聚集在一楼门口谈论刚才发生的地震时,旅馆对面的山体突然发生滑坡,泥石流冲进旅馆共造成5人被淹而死。幸免于难的旅馆老板说,只知道火山爆发之后会有熔岩流出,还不知道地震之后会发生泥石流,如果具备这样的知识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了。可见,在进行防灾教育时还须提醒人们在野外特别是山区和海边活动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三,日本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初显神威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国内媒体在报道此次日本东北大地震时都提到日本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成功发布了预警,给人造成一种日本已经能够提前预报地震的错觉。其实日本媒体在报道这一系统时反而更多的是反省它的不足。最关键的问题是,距离震中位置越近,速报发出的时间与地震发生的时间越接近。在此次地震中,许多地区在震前10秒都收到了警报,但震中附近的民众甚至是开始震动之后才收听到地震速报。而一般来讲距离震中越近,受害程度越大。如何在震中附近进一步提前发出速报是今后这一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

  受赞美也不忘检讨

  日本政府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应该说表现得不错,各媒体都给予了积极评价。尽管正值周六早晨,但在地震发生后7分钟,首相官邸内就成立了地震对策室,福田首相一连发出四道全力救人的指示,负责防灾的大臣在地震发生数小时后即乘直升机从东京赶往灾区,日本消防队、警察和自卫队等出动都比较快。然而,福田首相6月18日在灾区视察时,一名比他年纪还大的老人说:“首相,每次地震后政府的反应都比较慢,这次也一样,要不怎么地震发生两天后都没有见到一台重型机械来灾区呢?”对此,福田也只能苦笑地回应说:“如果真是那样,确实有点慢。”毕竟,对于灾民的需要来说,政府已做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日本6·14地震中没有一名学生死亡也受到中国媒体的关注。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地震发生以来,各灾区共有292所国立和私立学校遭受不同程度损坏,有的天棚坠落,有的出现墙壁裂纹和玻璃碎裂,但并没有一间教室倒塌;由于周六放假的缘故,也没有师生受伤。深入灾区调查学校建筑受损情况的东北工业大学田中礼治教授发现,“有些(学校)是老建筑,但因为做了耐震加固防护,受损很小。建筑的承重部位都没有大的损伤”。

  纵如此,日本媒体还是详细报道了位于宫城县栗原市的高清水中学受损的场景:校门口建成30年的2米高的石柱倒了,理科实验室的化学试管碎了,电脑房的机器都掉到了地上。体育馆内拳头大小的水泥块掉落一地。媒体这种巨细靡遗的检阅,给当事人再度敲响了警钟。长崎县教委教育环境准备课的工作人员说:“像岩手、宫城这样的大地震在长崎也有可能发生。我们已深刻认识到紧急提高学校耐震程度的必要性,会尽一切可能消除不安因素。”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6月16日,日本国会通过了增加中央财政补贴以提高教育设施抗震能力的修正案。这项修正案的出台,与汶川地震给予的警示直接相关。能够吸取别国的教训,把尚未引起本国注意的危机纳入未雨绸缪的范畴,也是日本避难意识高人一等之处。中国一些津津乐道于“日本有近四成校舍抗震能力不足”的人士,是否也留意到其在财政紧张的状况下,订出了一个在5年内完成全国4.5万栋公立中小学校舍补强施工的计划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