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八国达成减排目标收获远大于付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9日02:21 新闻晨报

  ■国际问题专家: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

  □晨报记者 吴志浩

  八国集团领导人8日发表声明说,八国寻求实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对此,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指出:“发达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微不足道。而且,他们利用做这件分内事,把自己树立为‘人类文明模式’的榜样,掌握了未来谈判主动权,收获远远大于付出。”

  沈丁立认为,“八国达成这一协议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这是最低责任。如果是以2008年排放量为基础的话,只需每年减排2%。打个比方说,就是原来一天24小时都亮着灯,现在减为一天亮23.5个小时了,很容易实现。”

  “发达国家通过表明减排立场,做出‘文明’行动,把自己树立为榜样,并以此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相应的责任。”沈丁立说,“这其实是相当不公平的,因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主要拜发达国家所赐,与他们几百年的工业发展有很深渊源。而且,同样的减排指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相差甚远。再打个比方,发达国家的景观灯关闭一小时无所谓,发展中国家的照明灯关闭却会影响民众的基本生活。”

  另外,沈丁立指出,发达国家已有了雄厚的财力和技术能力,实现每年2%的减排不在话下,发展中国家就没那么容易了。“但现在发达国家‘做出榜样’了,还会进一步制定出标准。中国、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跟进,就成了‘落后者’,成为全世界的靶子。虽然我们的人均排放量很低,但国际上大部分是看总量的。”

  因此,沈丁立表示,作为主要发展中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之一,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发展技术创新型企业。

  他说:“2012年就要进入‘后京都’时代了。《京都议定书》没有规定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任务,但2012年过渡期结束后,各国将要进行新的谈判,发展中国家也要领取一定的任务了,尽管会比发达国家低一点,但仍是相当严峻的挑战。而由于发达国家现在已经有所‘行动’,在未来的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可能更为被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