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回到欧洲中心论隐含很大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4日09:3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24日电 美国《世界日报》7月23日发表社论说,奥巴马如今表明将回到欧洲中心的传统思路,在没有冷战,在没有遏止共产主义思潮的大前提下,仿效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微乎其微,至多是在左翼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与欧洲携手,推动排废问题向前推展。不过,即使是这样的环保政策,如果没有亚洲新兴大国中国和印度的参与,恐怕也是成效不大。

  社论摘录如下: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为弥补战争经验不足,首次前往中东访问,在阿富汗,他再次提出以阿富汗换伊拉克的策略,承诺阿富汗总统卡塞(卡尔扎伊),如果当选总统,美国将增兵阿富汗,并呼吁北约强化打击凯达组织。奥巴马以为这样做,就可以减轻中间选民批评他的撤军伊拉克计划是投降政策,但却会得罪坚决反战的左翼选民。

  不过,为了削弱奥巴马16个月撤出伊拉克的政策效应,白宫采取了部分撤军的动作,同时批评奥巴马完全撤军论是罔顾现实,尤其会伤害美国在中东和全球的石油战略利益。

  尽管奥巴马走访中东和欧洲,但之前美国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民主党准总统候选人奥巴马领先共和党准总统候选人马侃(麦凯恩)八个百分点,但在外交和军事领导能力方面,却是明显落后。也因为如此,在动身到中东和欧洲之前,奥巴马在外交政策方面进行了投入竞选以来最为明确清楚的外交演说,包括上述的两伊战争政策,综观其政策大纲,不能不说是一个混合的大杂烩,最多只是反布什的特征显著,而没有奥巴马的特色。

  从外交的总纲领或者总定位来说,奥巴马提出了“国际合作的新时代”,来代替布什的单边主义,这当然是符合世界政治正确语言的宣示,也能充分得到反对布什独断专行的美国选民选票。不过,主导国际合作新时代的主要伙伴,还是欧洲盟友,或者说是北约的盟友,用奥巴马的话来说,就是仿效上世纪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

  奥巴马或许认为,布什不顾欧洲国家的强烈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导致美欧关系变形,因此,要讨好欧洲,拉拢欧洲,才能发挥美国在全球战略中的领袖作用。其实,这是忽视了全球战略重心和中心转移的现实。

  布什在执政的大部分时间中,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不尊重欧洲是一个事实,他也用所谓的新欧洲(东欧变色后加入北约的国家)来制约老欧洲,从而惹毛了施洛德(施罗德)时代的德国和席哈克(希拉克)时代的法国。但是,在伊拉克战争碰壁后,布什转向寻求欧洲盟友的支持,再加上梅尔克(默克尔)和沙克吉(萨科奇)分头赢得德国和法国的选举后,也站在保守派的角度向美国靠拢,美欧关系已经有了重大的改变。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布什将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从欧洲转向亚洲,却是明智之举,也是洞察了全球形势的重要转变,因为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环保,亚洲已经成了举足轻重的世界中心,布什在亚洲的政策当然不无可议之处,但他的重点把握没有任何错,也是在这种大战略思维之下,布什对华政策做了根本性的改变,从遏止围堵转向合作与分担责任,如此,才结出了北韩核武软着陆和台海和平的丰硕果实,布什不顾民主党国会的压力,坚持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美国暂时停止对台军售,也都是这个基本战略思路在起作用。

  但是,奥巴马如今表明将回到欧洲中心的传统思路,在没有冷战,在没有遏止共产主义思潮的大前提下,仿效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微乎其微,至多是在左翼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与欧洲携手,推动排废问题向前推展。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环保政策,如果没有亚洲新兴大国中国和印度的参与,恐怕也是成效不大。

  这种欧洲中心思想的战略思路决定了奥巴马的亚洲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不会有创新和发展,甚至会倒退。

  事实也是如此,奥巴马在亚洲策略上,虽然要“创设稳定及繁荣的亚洲”,但他也只是重弹以前澳洲等国家提出的亚洲北约模式老调,即联合日本、南韩、印度、澳洲等民主国家,把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大幅降低,这无疑暗示,在未来两军对垒的大选较量中,奥巴马可能会大打抨击中国的牌,这也是回到当年柯林顿(克林顿)首次参选总统的大选策略上去,这不但将终止布什执政后半阶段达成的对华政策延续,甚至带来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不稳定的因素,各方必须密切关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