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7月31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31日发表署名文章称,历史表明,受到盟国欢迎的人,并不一定就会当选为总统。2004年,克里就比布什更受欧洲人欢迎,但当不成总统。不过当时克里与布什在国内的选情是半斤八两,时下却是奥巴马热火朝天,而麦凯恩却是冷冷清清,显然奥巴马比麦凯恩更有入主白宫的把握。
文章摘录如下:
如果美国总统由美国的盟国来决定,那么2008年大选的当选人无疑是奥巴马。
在刚刚结束的中东、欧洲之行中,奥巴马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各国从上至下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在德国柏林的演讲,超过20万民众到场聆听,画面传回到美国,让美国民众又找回了美国作为世界领袖的感觉,虽然民调显示,奥巴马的支持率并未立即上升,但盟国热情拥抱奥巴马,肯定会对奥巴马的选情产生极为正面的影响。
奥巴马在海外造成轰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家认为首要因素是,奥巴马不是布什。美国盟国在布什当政期间,深受布什推行的单边主义及外交理想主义所困扰,他们希望布什的继任者将重视美国与盟国的关系,以现实主义为出发点,共同维护世界秩序,而奥巴马正是个合适人选。
其次,奥巴马是由好莱坞模式塑造出来的政治明星,具有偶像般的明星效应,加上媒体的疯狂追捧,使得美国掀起的奥巴马热也燃烧到了海外,当奥巴马真的出现在异国土地上时,难免不带着追星的感觉来追捧他。
最后一个原因是,奥巴马所到之处,的确提出了独特的外交政策,这些政策不但具有可行性,更是有别于现行的美国外交政策,也迎合了各国领导人的要求,因此受到了各国领袖的认可。这给布什行政当局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例如,奥巴马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时,提出了一个围魏救赵的反恐策略,主张增兵恐怖主义的老巢阿富汗,同时增加非军事援助,加强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的安全,这样既可钳制恐怖主义的发展,也可切断恐怖分子对伊拉克的支援。如此,奥巴马就可以实施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许诺,又不会让美国选觉得他的反恐立场软弱,甚至是失败。奥巴马实行的是类似克林顿时期对付伊拉克的方法,不是一举荡平反对势力,而是将反对势力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奥巴马的政策,受到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当局的肯定。
奥巴马一再表示,如果他当选,他将致力于以巴和谈的突破性进展,同时也表示要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这些政策与布什强硬的中东政策大为不同。有意思的是,以色列朝野都表示接受奥巴马带来的改变,反而把布什的中东政策搁置一旁。而在不久之前,布什还被以色列朝野认为是史上最支持以色列的美国总统,布什对此变化,一定感慨良多。
布什当政期间,与欧洲盟国关系一直不佳,直到德、法总统换了人才有了改善。但这次奥巴马的欧洲之行,德、法、英首脑对奥巴马展现了欢迎的态度,似乎奥巴马已笃定入主白宫。尤其是法国总统的态度与奥巴马称兄道弟般,还陪他一同出席记者招待会,共同回答问题,这显然已超出了对待一位总统候选人的规格。
相反,同样是外出访问,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就冷清得多。奥巴马这次出访,随行新闻机构超过200个,而麦凯恩出访,只有寥寥几个新闻机构的记者随行,在法国开记者会时,法国总理也未到场,当然也没有向民众演讲的机会,无怪乎麦凯恩阵营抱怨,只有美国总统才适合在柏林作演讲。
当然,历史表明,受到盟国欢迎的人,并不一定就会当选为总统。2004年,克里就比布什更受欧洲人欢迎,但当不成总统。不过当时克里与布什在国内的选情是半斤八两,时下却是奥巴马热火朝天,而麦凯恩却是冷冷清清,显然奥巴马比麦凯恩更有入主白宫的把握。(朱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