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2伦敦:用艺术解放奥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7日11:37  外滩画报
2012伦敦:用艺术解放奥运
伦敦奥组委的奥运构想图

  北京奥运会结束的那天,就是伦敦“接过火炬”的时刻。如今,人们都在谈论伦敦奥运会将如何面对北京所建立的高标准。莱布雷希特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文/诺曼-莱布雷希特 译/ 盛韵

  突然间,2012 年已经像是明天。当最后一批运动员离开北京,伦敦立刻就正式成为了下一届奥运会举办城市。我们从9 月27 日起就要开始载歌载舞的艺术节,希望能够带动人们持续的兴奋,直到大赛的最终来临。

  每个申请主办奥运会的城市,都必须递交一份文化提案,大部分城市会选择举办大量的展览—雅典有600个艺术展,今年的北京又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几个数量级,伦敦则需要更多,才能在所有奥运会主办城市的领奖台上占得一席之地。

  2012 年的文化奥林匹克决不可能高枕无忧,不论是从民族自豪还是经济效益角度看,都还有创意产业未能发掘穷尽之处。下个月的文化狂欢节已经显出了隐忧。过去3 年中,各类官方组织比如文化部、英国艺术委员会、奥运组委会、伦敦市长等开始对文艺界名人轮番轰炸,要求他们展示政治正确的艺术。

  伦敦奥组委主管文化和仪式的是BBC 前电视导演比尔?莫里斯(BillMorris),他曾经策划过2002 年女王登基50 周年庆典的直播。他的上司是伦敦南岸的艺术总监裘德?凯利(JudeKelly)。两人在许诺了4000 万英镑的投入之后,便开始提各种要求,但艺术领袖们在没看到现金之前,也没打算给别人看自己手里的好牌。当然,也有人怀疑“文化奥林匹克”的价值—我们干吗要投入这么多,却让那些穿短裤的小屁孩们出风头?一位不胜其烦的艺术总监上周说:“我们真的需要这些吗?”

  是的,我们需要,且听我细细道来。随着2012 年秋天那第一枪的鸣响,100亿英镑已然花销出去,大不列颠的体育健儿在跑道上和游泳池里的表现很可能跟从前一样糟。我们国家有许多优良品质,其中一项就是我遇见的大部分英国运动员都真心相信奥运会的理想是参与而不是赢。这既是高风亮节,也是绝对的头脑清醒,因为我们国家这区区6000 万业余爱好者,没什么机会赛过3 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美国人,更别提14 亿中国人了。

  等到所有比赛尘埃落定、所有服药的害群之马被取消资格,英国大概会徘徊在奖牌榜的15 位左右,我们的英雄跟往年一样,都是那些落选者。从塑造国民性和匀称身材的角度来说,穷奢极侈的2012 年伦敦奥运会不会比1948 年那场穷酸到家的奥运会有更深远的影响。

  真正能够持久的,是世界对于英国文明的认知:本国已经从1948 年的全球大帝国成功转型为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拥有一整套的人文价值、古老礼节和离奇制度。奥林匹克是一次性的良机,只需两周,就能向人们展示21 世纪的英国,展示伦敦的贵族理想和商业机遇。

  这正是艺术进入之处。伦敦是世界文化之都,她的博物馆和画廊举办的那些极有冲击力的展览,吸引的参观人次比纽约、巴黎和马德里加起来还要多。她的音乐种类繁多,从全明星的歌剧到salsa 俱乐部,从电子音响实验室到艾米?怀恩豪丝(Amy Winehouse),应有尽有。剧院是本城票房最热的地方,舞蹈的舞台上更是艳光四射。建筑重新描绘了天际线,即便是英伦的电影院也慢慢恢复了昔日辉煌。伦敦是第三个千年的复兴之城,而奥林匹克是她最耀眼的秀场。

  目前公布的艺术计划还未超出人们的想象—莎士比亚节、有BBC 作坚实后盾的世界音乐节、大英博物馆的“讲故事计划”??这一切都很好,但还不够好。我们需要的是此时此地的艺术,除了伟大的莎翁之外,还有斯托帕(Tom Stoppard)、品特(Harold Pinter)、黑尔(David Hare);阴暗肮脏的地下音乐舞台和高雅堂皇的柯文特花园剧院也可以混搭;卡洛斯?阿科斯塔(CarlosAcosta)可以在马路上低眉起舞,也可以在逍遥音乐会中高调献艺。

  没人会在奥运会的马术比赛过程中,换台去看“莎翁故乡斯特拉特福德”之类的节目。这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需要动用策略。如果奥运会无法获得艺术各界的全力支持,就会伤害创意经济。艺术必须找到背靠奥运会这棵大树的办法。

  现在,艺术界应该主导文化奥运,撇开那些官僚,接手所有文化活动的日程制定。我们应该打造出一场与体育盛事平行的文化盛事,表现创意伦敦的无尽活力—这里的每时每刻都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

  2012 年这一场伦敦边缘艺术节,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因为它将艺术从政治控制中解放出来。它会同时展现好的艺术和糟糕的艺术,以及第一次登台的处女作,好像未被商业侵蚀之前的Glastonbury 音乐节。

  在官方奥运会之外运作的独立的文化奥运会,会传递一种自由的信息。这种信息从冷战时代至今日渐式微。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一个世纪前是为了让年轻人拥有公共空间而复兴的,那么,当伦敦的艺术有了一次解放奥运会的机会,将它还给下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还在等什么呢?

  作者为英国著名乐评家、《旗帜晚报》专栏作家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外滩画报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伦敦 奥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