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2008年美国大选专题 > 正文
文/刘燕南
曾两度访问北京的拜登坚持,“大多数美国人以及大多数美国国会议员认为,中国虽不是美国的盟友,但却可以成为美国的朋友”
8月23日这一天,希拉里的2008年美国大选之路彻底结束。原本有点指望成为奥巴马竞选副手的她,只能看着机会落到拜登身上。
这个机会,对于拜登的意义,绝对超过了其目前作为美参议员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一夜之间,关于拜登的新闻铺满了美国各大媒体。他的自传《要履行的承诺:论人生和政治》(Promises to Keep:On Lifeand Politics)眨眼变成了畅销书。
为什么是他?
据说接到这个任命时,拜登还在医院里正准备做一个小手术。接到电话后,欣喜若狂的他忘记了病痛,赶紧离开医院,奔赴竞选最前线。在漫长的等待中,在激烈的竞争后,成为奥巴马竞选副手意味着:一旦奥巴马成功当选总统,拜登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副总统。在2008年大选的初选阶段曾一直笼罩在奥巴马、希拉里等“明星”阴影下的拜登,总算在竞选副总统的舞台上成为主角。
从法律上看,副总统是仅次于总统的国家行政长官,有协助总统管理各种国家事务的权利和义务,可以参与国家的各种重大决策。但实际上美国的副总统并没有多少实权。杜鲁门的副总统巴克利还讲过一个段子嘲笑这个无权无利的职务,他说,从前有一个老头,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水手,另一个当上了美国的副总统,结果两个儿子最后都默默无闻。
但这并不影响总统候选人挑选副手的慎重。这也是为何竞选副手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缓慢出台的重要原因,能力、政绩、经验、声望,甚至性别、肤色等均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卡特的副总统蒙代尔曾经说过:“挑选副手是总统候选人所需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找错人的话,会带来一系列失误,就像面临一桩失败的婚姻,却没办法离婚。”
选择拜登,是奥巴马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其认定能帮助自己战胜麦凯恩的人选。
“美国国家安全方面最重要的声音之一”,“一个为了美国利益,立场坚定决不退缩的政治家”……奥巴马不惜用最出色的词语赞美他的新搭档拜登——这个在政坛打拼了36年的外交政策专家,填补了奥巴马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差距。
数次民调均显示,在防务和外交方面,奥巴马和麦凯恩相比,完全处于劣势。拜登的浮出,无疑为奥氏的总统之路铺上了坚实的防护栏。
拜登通晓对外政策以及国际安全事务,最近还接连出访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在这两个正处于冲突状态的国家之间奔走斡旋,展现出其圆熟的外交技能。
现年65岁的拜登,在国会工作的时间,比奥巴马多了30多年,也比麦凯恩多了10年。
多年的华盛顿官场经验让拜登熟知政治运作的方方面面,而这点是年轻的奥巴马不具备的。有评论说,这样的搭配类似当年懵懂的小布什拉上经验丰富的切尼一样,是完美的互补型。
福兮祸所伏?
奥巴马、拜登,这对看似互补的竞选搭档真能一路顺风直抵白宫吗?选择拜登,奥巴马真的押对了胜利法宝?拜登之于奥氏的总统大业,是福还是祸?
对于这些疑问,不少人仍在观望。毕竟作为政治家经历而言,拜登从未体验过攀上顶峰的快感。曾经两次尝试挺进白宫,但均以失败告终。参加1988年民主党总统初选时,他声称要“重新点燃我们社会的理想主义火焰”,不过在媒体揭露其讲话是剽窃一位英国工党领导人的讲演稿后,不得不退出选举。而2008年1月4日,在党内总统初选的首场预选中,拜登就遭遇失败,宣布退出。——这些失败的经历,让人们开始质疑其竞选能力。
真正麻烦的,可能还是拜登有时收不住的“嘴”。常常不经意之间,滔滔不绝的拜登便有一连串的“口误”倾泻而出。获悉拜登成为奥巴马副手之后,对手麦凯恩阵营很快在其新建的网站上称拜登是“奥巴马的走题搭档”,还列出了民主党初选期间,拜登批评奥巴马的每一句话。
2007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党内初选时,拜登在一个采访中评论奥巴马是“第一个表达流利、聪明、干净和好看的主流非裔候选人”,结果引发如潮批评,认为拜登对非洲裔有强烈的种族偏见。
在1988年的总统竞选中,拜登显示出了他的政治天赋,在大部分民调中都占优势,但他的失言却毁掉了大好机会。一个流行的故事是,在当年拜登参与的一次竞选活动中,有支持者问及他的聪明才智从何而来,没想到拜登的回答是——“ 我想我比你有高得多的智商”,随后他开始列举自己在大学获得的各种奖励以及在学院的排名。在自传中,拜登对此事颇为后悔,“事后我感觉一点也不好,那是一个快速和愚蠢的回答,更糟糕的是,我夸大了我在学校的记录。”
也有分析认为,除了常“失言”外,拜登并不能弥补奥巴马在经济事务上的欠缺,因为前者的经验只限于外交和司法领域。悲观的一个说法是,奥巴马的外交押宝,在目前美国经济尚未见底的局势下,是一个很大的冒险,“在还不起房子贷款的时候,美国人民是不太能想到中东人民疾苦的。”
不一般的个人经历
不过,拜登的出身和宗教信仰,尤其是他颇为曲折的个人经历,均使之具备了良好的亲民形象。对于把对手麦凯恩塑造成精英集团代言人的奥巴马来说,拜登的确是个好“帮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奥巴马不惜用大量篇幅介绍拜登的个人经历。在1972年当选参议员不久,拜登的太太和女儿便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遇难,两个儿子也严重受伤。悲伤过度的拜登曾打算退出政坛,后来在朋友劝说下,决定到参议院上任。在儿子的病床边,他宣誓就职国会参议员。
直至今日,在车祸发生日,也就是12月18日这一天,拜登会停止工作,寄托哀思。在拜登的精心照顾下,两个儿子已完全康复,长子鲍·拜登曾当选特拉华州首席检察官,次子亨特是一位律师,曾在美国商务部任职。
介绍拜登时,奥巴马说,拜登仍然是那个不畏艰险、斗志昂扬的孩子,是个专注家庭的男人,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他正是我要找的竞选斗士。”这名斗士能否真正制服麦凯恩那匹激情饱满的“老黄牛”,最终携手奥巴马进驻白宫,还有待时间检验。
不过有一点能肯定,假如这对组合获胜,华盛顿的对华政策值得期待。因为在对华政策上,曾两度访问北京的拜登坚持,“大多数美国人以及大多数美国国会议员认为,中国虽不是美国的盟友,但却可以成为美国的朋友。”他甚至用“(利益 )交汇”来定位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