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公报:共同利益稳定中美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9日09:1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9日电 香港《大公报》9月9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美国问题专家陶文钊撰写的评论文章说,冷战结束以后,中国既与民主党自由派总统打过交道,也分别与共和党温和派、保守派总统打过交道。中美两国不断增进的共同利益使两国关系从总体上说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对中美关系在美国总统新旧之交时保持稳定是有信心的。

  文章摘录如下:

  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代表大会都已经落幕,奥巴马─拜登,麦凯恩─佩林,已经正式被两党提名为总统、副总统候选人,两党的党纲也已经正式公布,从此,两党内部竞争打上句号,大选进入一个两党之间激烈竞争的新阶段。我们中国学者和普通观众最关心的自然是两党候选人的对华政策。两党的党纲中关于对华政策的叙述都非常简短,但根据两位候选人的一些讲话和文章、他们团队成员的一些言论,对两党历来的不同政见,我们仍然可以进行一个初步的比较。

  新总统的政策离不开现在中美关系的现状。中美关系经过90年代的动荡,从2001年7月以来,保持了7年多的稳定,这是两国建交以来最长的稳定发展时期。这不是偶然的。现在的两国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围,地区、全球安全和经济的问题占有越来越大的分量。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两国在战略和经济上的互相依赖不断深化,这个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大选后新总统的对华政策与现行的政策就会有较大的延续性,不致于再出现以前那样的起伏和动荡。从现在两党的纲领、候选人的言论、他们团队的言论看来,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大于分歧。

  第一,两党候选人都欢迎中国和平崛起,他们都承认,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美国必须与中国合作共事。奥巴马认为世界的重心在向亚洲移动,中国的崛起是必然趋势,中国既不是美国的敌人,也不是朋友,中国是美国的竞争者。麦凯恩更注意中国对美国“潜在的威胁”,认为美国对于中国在全世界不断增长的影响要加以牵制和平衡。他认为在中国变得更加透明以前,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只能建筑在临时的共同利益之上,而不能建筑在共同的价值观之上。他曾表示支持价值观同盟的想法。

  第二,在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上,两人都表示要遵守一个中国的政策,也表示要执行《与台湾关系法》,支持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但共和党纲领的显示似乎比民主党要强硬。共和党纲领称,台湾前途必须通过对话并在台湾人民同意下和平解决。如果大陆违反和平解决的原则,美国就会根据《与台湾关系法》帮助台湾自卫。“如果大陆企图以武力而非对话来达成(统一),美国将提供军事物资使它无法成功”。纲领还强调,台湾是美国忠实的朋友,台湾的民主应当得到美国的强力支持。这些说法使人联想到今年2月一个所谓“台湾工作小组”出台的题为《巩固自由亚洲——21世纪的美台关系议题》的报告。报告称台湾已经是“利益攸关方”,强调台湾对美国的战略重要性,要求提升美台关系,包括加强军事上的合作,并要求把美国对台湾的政策“从美中关系的框架中分离开来,美台关系应该有单独的议程”。这个台湾工作小组的一些成员现在是麦凯恩外交政策的助手。从共和党的纲领中似乎可以看到他们那个报告的影子。

  第三,两党候选人都重视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麦凯恩与布什一样,主张自由贸易,所以他的对华贸易政策大致会延续现在的政策。他的外交政策的助手明确表示,麦凯恩会继续战略经济对话。民主党的基础是产联─劳联等工会组织。民主党比较强调贸易双方的均衡,强调劳工标准,对于美国制造业丢失一些就业岗位更加在乎。现在中美贸易存在较大逆差,民主党在这方面可能对中国施加较大压力。奥巴马曾抱怨美国2000年在通过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立法时忽视了劳工标准,他在上届国会曾支持要中国人民币升值27.5%的法案。

  第四,两党都重视与中国进行国际合作来解决地区和全球的问题。麦凯恩更重视美国与盟国的关系,如与日本和韩国的同盟,把这种同盟关系置于对华关系之前,尤其是美日同盟。他认为美日同盟在美国的亚洲政策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他也会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奥巴马更重视采用多边方法、通过建立有效的多边框架来解决问题。

  第五,在人权、西藏等问题上,两党候选人的主张大体相同。两位候选人都强调美国的价值观。在最近达赖喇嘛访问美国时,麦凯恩会见了他,奥巴马给他写了信。在民主党的纲领中则把言论、出版、集会、宗教信仰、不受筛选地使用互联网等一一加以列举,显示了他们对问题的重视。

  自然,这些主张不一定都会成为新总统的政策,竞选的宣传与后来执政时的政策可以是很不相同的。冷战结束以后,中国既与民主党自由派总统打过交道,也分别与共和党温和派、保守派总统打过交道。中美两国不断增进的共同利益使两国关系从总体上说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对中美关系在美国总统新旧之交时保持稳定是有信心的。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2008年美国大选

更多关于 美国 大选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