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量子世界“预言者”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8日09:25  深圳特区报

  

量子世界“预言者”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月7日,美国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在位于美国芝加哥的家中接受电话采访。
量子世界“预言者”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月7日,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出席在东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量子世界“预言者”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月7日,日本科学家益川敏英出席新闻发布会。

  世界万物并不存在完美的对称——美日三科学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数学模型预测了量子世界自发性对称破缺现象的存在机制和根源

  两名日本学者和一名美国籍日本科学家7日分享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名物理学家分别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通过数学模型“预言”了量子世界自发性对称破缺现象的存在机制和根源。

  然而,这些预言直到本世纪初才通过高能粒子实验验证。今年9月11日启动的世界最大强子对撞机探索的粒子世界正是这些科学家的“领地”。

  提出理论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美国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南部阳一郎因发现亚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性对称破缺机制而获奖。他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奖金,即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

  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名誉教授小林诚和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益川敏英则因有关对称性破缺起源的发现而获奖。他们两人将分享另外500万瑞典克朗。

  对称破缺是量子场论的重要概念,对探索宇宙的本原有重要意义。它包含“自发对称破缺”和“动力学对称破缺”两种情形。

  根据已知理论,大约137亿年前,宇宙在一次“大爆炸”中诞生。之后,夸克、电子等粒子和同样数量质量但电荷相反的反粒子构成了物质。粒子和反粒子一旦碰撞,将在释出光后“同归于尽”。因此,如果两者始终并存,宇宙中的物质最终将消失殆尽,但是,现在的宇宙中只有粒子“幸存”,没有发现反粒子。

  科学家认为,反粒子幸存率不如粒子,是因为除电荷相反外,还存在其他微小差异,这种粒子和反粒子的性质差异被称为“对称破缺”,它的机制是亚原子物理学的一大谜团。

  南部对自发性对称破缺机制的研究奠定了亚原子物理学的“标准理论”基础。

  “早在1960年,南部阳一郎就阐明了基本粒子物理中自发对称破缺的数学描述,”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奖评语中写道:“自发对称破缺机制隐藏着表面上杂然无序的自然秩序。它被证明极其有用,南部的理论奠定了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这一模型融合了所有物质最微小的组成部分,使4种自然力量中的3种在同一理论中得到解释。”

  4种自然力量指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和重力。“标准理论”能同时解释前三种力的作用机制。

  支撑理论

  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贡献体现在他们“在标准模型的框架内解释了对称破缺机制”,并据此“预言”了3种夸克的存在。

  授奖评语说,自发对称破缺似乎早在宇宙诞生时就存在,但直到小林和益川于1964年通过粒子试验才向世人证实了这一“神秘存在”。

  两人1972年发表论文,解释了对称破缺的起源。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两人分别只有29岁和33岁。

  根据他们的理论,只要存在6种以上夸克,对称破缺就能发生。发表这篇论文时,科学家只发现了3种库克。另外3种夸克分别发现于1974年、1977年和1995年。此后再无夸克发现。

  剩下的课题是通过实验确证对称性破缺。2001年和2004年,美国斯坦福实验室和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的粒子探测器分别独立实现了对称性破缺。

  “结果与小林、益川30年前的预测一致,”评语特意点出。

  “小林-益川理论”也因此成为支撑亚原子物理学标准理论的重要支柱。

  (新华社特稿)

  诺贝尔奖评委拉斯·布林克用一只普通的橘子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三位科学家的重要成就:世界万物并不存在完美的对称,就像看上去对称的橘子在显微镜下会呈现出对称性的偏离。

  得奖感言

  得知获奖消息后,68岁的益川告诉时事通讯社记者,他为前辈南部获奖感到由衷高兴,倒是认为自己没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

  现年87岁的南部阳一郎生于日本。29岁成为大阪市立大学物理学教授,31岁前往美国,后加入美国籍,现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

  益川说,2001年“小林-益川理论”被实验验证时才是他作为学者最高兴的时刻,“今天没有当年那么兴奋”。不过,他还是满面笑容地表示,获诺贝尔奖有点像“过节”。

  现年64岁的小林说,他得知获奖消息后非常吃惊。他说,一直以来,他俩获诺奖的呼声挺高,但时间一长,也就不抱多大期望。(据新华社)

  多位华人科学家

  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曾经有多位华人获得物理学奖。

  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现象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种称为ψ/J的新粒子获得197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华裔科学家崔琦,以表彰他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董玮)

  ■相关链接

  近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200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俄罗斯科学家若尔斯·阿尔费罗夫、美国科学家赫伯特·克勒默和杰克·基尔比。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授予美国科学家艾里克·科纳尔、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凯特纳以及美国科学家卡尔·威依迈。

  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多·贾科尼。

  2003年,俄罗斯的阿布里科索夫、金兹布尔格和英国人(后加入美国籍)利盖特三位科学家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委员会把2004年物理学奖授予了3位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

  200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

  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2名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莫特。

  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荣获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董玮)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