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凯:时隔75年 两次救市四大不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2日08:13  新闻晨报

  ■晨报首席记者 周 凯

  美国金融危机以及应运而生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很容易让人联想起1929年的大萧条以及带领美国经济重生的“罗斯福新政”;而美国总统布什11日的“信心喊话”也颇有点效仿罗斯福“炉边谈话”的意思。那么,相隔75年的两次救市究竟有何差别? “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又是否能像“罗斯福新政”那样立竿见影?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帮助”而不是整顿金融业

  “罗斯福新政”的第一条,就是“整顿财政金融体系”。罗斯福上任的第二天就签发总统令,宣布所有银行休假4天,对金融业进行彻底的整顿。

  与罗斯福的做法不同,布什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政策,目前为止还停留在补充流动性的“帮助”阶段。与罗斯福的前任胡佛类似,“现在布什政府仍然把希望放在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上,政府的作用只是‘缺哪补哪’,要钱我就给你钱,要担保就做个担保。根本没有涉及华尔街问题的核心——风险控制体系漏洞。”复旦大学金融学教授孙立坚说。

  寻找“埋单者”艰难

  “就算对华尔街来说,布什的这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听起来不错,但实践起来可操作性却是很差的。”孙立坚补充。尽管美国政府寄希望通过发债为救市筹措资金,但美国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必定会成为这个“如意算盘”的障碍:“要么这个债券没人买,要么美国降价推销新债,但那必定会影响中、日等现有债券持有者的利益,各国政府都会与美国交涉阻止类似做法。”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罗斯福上台后,便迅速向金融市场注资,并公布了《存款保险法》防止新的挤兑风潮。而布什政府尚未在立法方面有所行动。

  救市行为缺乏长期考虑

  即便解决了华尔街的问题,在旁观者看来,仅仅针对金融市场的救市计划也是浮于表面的。美国的两位总统候选人已经不约而同地质疑:布什政府的系列救市计划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振兴经济的长期考虑。奥巴马提出了减税、发展新能源等一系列经济振兴计划,麦凯恩则建议政府购入不良房贷,效法罗斯福“国有化”的做法。

  而75年前的“罗斯福新政”显然也很注重长效性。除了整顿金融体系的“猛药”外,另三方面的政策全部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包括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和推行“以工代赈”解决失业问题。

  “布什喊话”被认为不实际

  与之相对应,11日晚间布什的“信心喊话”也很难比得上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专家表示,当时罗斯福的每次讲话都有实质内容的,而且语气诚恳,说到美国人心坎里,但是布什的喊话却仍然较为空洞。

  更重要的是,罗斯福当时是“新官上任”,而布什却要卸任了,更像是被大萧条折磨的胡佛。所以如果要与“炉边谈话”比较,最好还是看奥巴马或者麦凯恩上任后会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Rockbridgeweekly》编辑Clark表示,现在,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烂摊子,成千上万的人处于失业的危险中,政府应该发送强有力的信号。然而布什和他的团队似乎还没完全意识到这一点。[温故知新]

  罗斯福新政

  1929年起,美国经济陷入长达4年的大萧条,股市一夜之间跌入深渊,86000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1933年,罗斯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他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部分,史称“罗斯福新政”。在被称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间制订的15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占1/3。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