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黄立茀的《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
文罗斯平
1991年后,不少中国史家都以探讨“苏联为何解体”作为首选课题——似乎只要是研究苏联解体,就自动占据了 学术制高点。除了专业的苏联问题研究者之外,其他领域的人士(研究其他国别的史学家以及政治学家、经济学家、意识形态 专家、其他非苏联问题专业人士)也见仁见智,纷纷发表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后见之明。为了“以史为鉴”,我国学界对苏联 解体原因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俄罗斯。2000年,北京召开了一次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与会的俄罗斯学界同行,在肯定了我 国的苏联史研究成就的同时,甚至表示,中国在该问题的研究水平已超过俄罗斯。
当然,这并非表明我国苏联史研究的学术水准已超越俄罗斯,而多半是因为:当时的俄罗斯学界和政界并无总结苏联 解体教训的功利目的——该国国民还陶醉在从苏联解体所获得的“自由空气”里呢。反思、甚至翻转对苏联历史的看法,只是 后来的事。
先回到问题的原点
总结起来,我国学界多半将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苏联的某种缺陷和问题:民族问题,大清洗,抽象、可疑的所谓“ 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西方阴谋,内因和外因合力等等——几乎已很难翻出新花样。甚至有人直接将苏联解体归咎 于苏联的成立——如十月革命(这就等于是说,人生必有死)。每一派的观点似乎都让读者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但是,这些 解答并非完善,也不能让读者满意。
这些学者多半还在重复着“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路,缺少微观、实证、具体的研究。一些研究成果甚至简单地照搬戈 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社会泛滥的反共、反斯大林宣传。一些阔论苏联解体原因的文豪,多半也不了解真正的苏联社会。 所以,在提出、回答苏联解体的问题之前,或许应该先回到原点,弄清什么是真正的苏联社会。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主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黄立茀的《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 究》一书,正是致力于此的一部著作。
重现苏联社会阶层
大致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学界开始介绍、引进西方的微观史学和社会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对我国向来专 注于宏大叙事的史学传统来说,无疑有很大的裨益。也大致与此同时,在俄罗斯学术界,社会史、微观史的研究也迅速升温, 并且在近几年渐入佳境。俄罗斯学界除了及时引入新研究方法,还大量解密、整理、出版了苏联时期的各种档案、文献。俄罗 斯学者运用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已经产生大量丰富的学术成果,令人瞩目。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国苏联史学界仍坚持用旧方法、旧思路——如果不幸再加上旧资料的话,与俄罗斯乃至西方学 界研究水准的差距,将会可悲地进一步拉大。
黄立茀曾多次访学俄罗斯,与俄各界饱学之士探讨,用功甚勤,仅收集的俄文文献就有一万余页。这部原创性著作多 达50余万字,是不折不扣的“十年磨一剑”。她的著作体现了苏联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潮流,开辟了苏联史研究的新领域, 站到了我国苏联史研究的前沿,让人耳目一新。她的著作,直观地展示了苏联社会的结构、层次、变迁、流动,以及从1917 年(十月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体)的4次社会资源分配进程。既看到了静态,也看到了动态;既看到了宏观,也看到 了个体。作为读者,可以对苏联社会庞大机体的脉络、颜色、肌肤等一目了然。
作为历史学与社会学的结合,《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一书没有空对空的论点,也没有意识形态教条。这也 说明:在当代,纯粹的历史学专业训练,只是史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史学家来说,学养越是深厚、广博(例如,具备民 族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或掌握尽可能多的外语),就越幸运,越有可能收获硕果。
为进一步探讨提供新视角
笔者并不主张,所有苏联史研究都要将探究苏联解体原因作为惟一的任务——似乎苏联史研究者的存在就是为了论证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似的。有关苏联的很多问题,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苏联史领域有许多空白点、处女地,还需 要学界不断开拓。
另外,要弄明白苏联为何解体,还需要学界在知识和经验上持续积累,还需要相关档案和文献进一步开放,更需要时 间的积淀——以让学者能足够理性地、从更宏大的历史视野来看待。
其实,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苏联社会及其进程,这已使学界朝解决“苏联为何解体”的问题前进了一步。黄立茀 的著作并未直接、现成地终结问题的讨论,而是对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了新视角、新路径。
(::《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版定价:4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