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说战争能拉动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9日11:30  青年参考

  作者[美]亨利·黑兹利特(美国著名经济专栏作家)::译者蒲定东

  有不少人宣扬战争能带来各种各样的好处。这些人包括工业巨头、商会、工会领袖、社论主笔、报纸专栏作家、广播 电台与电视台的评论员、技巧高深的统计专家、一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砸橱窗为玻璃店?

  有些人认为巨大的破坏行为,比如说战争,能让人们受益无穷。他们吹嘘战争对经济是多么有利,非和平时期能比, 并向我们展示通过战争才能实现的“生产奇迹”。他们认为,战争时期庞大的需求“累积”或“堵塞”,会给战后的世界带来 繁荣。

  首先,这种说法把需要和需求混为一谈。战火摧毁的东西越多,世界就会变得越贫困,战后需要的东西也就越多,这 点毋庸置疑。但是,需要并不等于需求。有效的经济需求,光有需要还不够,还必须有相当的购买力才行。当今印度对产品的 实际需要远高于美国,但它的购买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创造商机的能力却远不如美国。

  不过,就算绕过了上一个谬误,接下来还有可能陷入另一个谬误。

  “需求堵塞”谬论只讲出了一半的真相,这点跟破窗谬论一样。被砸破的橱窗的确会给玻璃店带来生意,战争造成的 破坏也的确给某些产品的制造商带来了很大商机。房子和城市毁于战火,为建筑业赢得了更多业务,而战争期间没办法生产的 汽车、收音机和电冰箱,确实为那些特殊的产品带来了累积性的战后需求。

  这一半的真相在大部分人看来,就像是总需求增加了。其主要的原因是,需求从其他地方转向了这些特殊的产品。欧 洲人盖出了数量空前的新房子,因为他们必须先解决居住问题。可是,在他们大兴土木的同时,可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人力和 生产能力就会随之减少。人们买了房子之后,可用于购买其他产品的支付能力也会随之缩水。人总是顾得了一头,就顾不了另 一头(当然,欲望和紧迫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人们更多的生产活力)。

  这一得一失当然要拜战争所赐。

  

  没供给哪来需求

  简单地说,战争改变了人们在战后的努力方向,战争打破了各行各业原有的平衡,战争改变了工业的结构。

  二战后的欧洲各国都出现了高速甚至奇迹般的“经济增长”,那些惨遭战火蹂躏的国家是这样,那些未受劫掠的国家 也是如此。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德国等国,其经济增长速度比破坏不那么严重的法国等国要快。部分原因是因为德国(这里指 原联邦德国)实行了较为稳健的经济政策,部分原因是,想尽快过上正常生活的念头使人们工作更加努力。但这些并不表示财 物毁损对失去财物的人有利,没有人会因为需要激发出斗志而刻意烧毁自家的房屋。

  那些认为战争造成的破坏能增加总体“需求”的人,还遗漏了一个基本事实:需求和供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其实 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同一样东西。供给会创造需求,因为归根结底供给就是需求。人们把自己生产的东西供应给他人,其实 是为了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农民为城市供应小麦,是因为他们需要汽车或其他产品。所有这些,是现代劳动力分工和交换经 济的本质。

  这个基本事实对大部分人(包括一些被誉为杰出经济学家的人)来说,是不很明白的。

  显然,生产力被摧毁多少,实际购买力就会被摧毁多少。尽管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以金钱表示的产品价格或“国民 收入”会上升,我们却不应该被此表象迷惑,甚至自欺欺人。

  

  玄虚的“战后优势”

  有人争辩说,德国人和日本人比美国人拥有“战后优势”,因为他们的老旧工厂在战时被完全摧毁,得以更换现代化 的厂房和设备,生产效率得以提高,成本得以降低,非美国那些老旧、过时的厂房与设备可比。如果真是这样,美国人完全可 以立即拆除老旧设施,从而一举消除日本和德国的领先优势。实际上,只要能满足利润最大化,所有国家的所有制造商都可以 每年弃旧换新。

  道理很简单,厂房、设备都有最适当的折旧率,也就是最佳的更新年限。只有在制造商的厂房、设备因为老化过时, 净值接近于残值,正要找人来拆除,并且已订购了新设备之际,炸弹刚好在这一刻落下,帮忙拆毁了现有厂房、设施,才真的 对当事人有利。

  上述讨论还忽略了一个核心事实,即无论个人还是政府,必须拥有资金提留,或者通过储蓄取得资本积累,才能实现 厂房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然而,战争会摧毁累积下来的资本。

  战争也许会带来一些补偿性的因素。比方说,战争期间的科技进步可以在某个局部提高个人或国家的生产力,也可能 由此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外,战后的社会需求形态绝对不会和战前完全相同。但是,从总体上看,战争的破坏对社 会绝不是恩赐或福音。

  (::摘自《一课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版定价:32.00元)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专题 青年参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