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宗教信仰对美国大选的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0日15:11  东方早报

  美国是当代西方国家当中,宗教最兴盛活跃的国家。美国人也是当代西方人里,宗教感最强烈的一个民族。因此很自然的,除了以上周分析的族裔、经济收入、教育程度之外,宗教是美国人在政治上“人以群分”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宗教信仰与选举结果之间的关系简单表述就是:宗教信仰越虔诚,越倾向共和党。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政治最重要的一个变化趋势。

  美国盖洛普公司2008年7月8日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宗教在其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美国选民,有47%支持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42%支持民主党奥巴马;相反,认为宗教在生活中不太重要的美国选民,58%支持奥巴马,只有33%支持麦凯恩。如果我們把调查样本当中的族裔因素去掉的话,宗教因素就更加明显。在非西班牙语裔的美国白人(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美国白人)当中,重视宗教的选民57%支持保守的麦凯恩,只有32%支持奥巴马;相反,不那么重视宗教的选民当中,54%支持奥巴马,36%支持麦凯恩。重视宗教与不重视宗教的选民的政治态度几乎截然相反。

  无独有偶。在2004年共和党小布什与民主党克里的竞选当中,每周都上教堂的选民有61%投票给了共和党的布什;偶尔去教堂的有47%支持布什;从来不去教堂的选民只有36%把选票投给了布什。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福音教派等新兴派别尤其值得注意。这些教派社会观念保守,组织动员能力强,投票率也很高。70%以上的福音教派选民在2000和2004年选举以及近年的国会选举中,都把票投给了共和党候选人。

  事情还不止如此。近年来,宗教感的强弱这一因素开始有超越其他因素的趋势。例如,在犹太人这个民主党“票仓”当中,认为“宗教很重要”的选民(占犹太选民的40%),45%支持麦凯恩,45%支持奥巴马,双方打成平手;认为“宗教不那么重要”的犹太人中,26%支持麦凯恩,68%支持奥巴马。由此可见,虽然整体上犹太人在今年大选中仍将偏向民主党,但是宗教感强弱这一因素已经开始侵蚀民主党这一传统地盘。奥巴马在今年的大选中,恐怕很难像2004年克里那样,拿到超过7成的犹太人选票。

  宗教、族裔、收入、教育等因素,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落实到了一个个选民,选区、区域上。本来一个人居住在什么地理位置,并不决定其政治倾向。但是,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宗教文化背景、经济形态的接近,确实会产生一种“地理政治”的差异,即某一地区整体倾向一个政党。加之美国大选实行各州胜者全得制度,哪个候选人拿下了哪个州是关键因素,因此,地理区域就成了美国政治学家观察选举的直接指标。政治学家用红色代表共和党、蓝色代表民主党,然后根据选举结果,在地图上以红蓝两色标注候选人赢得的州和选区。这样,美国地图就变成红一块,蓝一块,紫一块(红蓝交错)。看地图上的红蓝势力此消彼长,是观察美国政治的一个直接的指标。

  从美国全国来看,当我们把焦点集中在州一级时会发现,90年代以来的历次大选大致形成了民主党赢得东北部、西海岸;共和党赢得南部和中西部的态势。我们可以说,美国在选举中形成了沿海与内地的差异。

  当我们把焦点放在县一级时,情况则复杂细致得多。共和党占优势的“红州”不那么红了,民主党占优势的“蓝州”也没有那么蓝,更多地呈现一种紫色。但是在其中仍然有规律可循。大致而言,无论在“红州”还是“蓝州”,大城市及其近郊都偏蓝,远郊及农村都偏红。这又可谓美国选举中的城乡差异。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的“变天”,也是人口、经济、宗教变迁反应在地理上的案例。

  美国南方在内战后曾长期是民主党的天下。这是因为民主党主流在内战前后支持维持奴隶制,而共和党则代表北方工业金融资本力量,战后又以战胜者的姿态在南方出现,受到南方人的普遍憎恨。

  然而到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南方的经济形态发生重大改变,棉花和烟草种植业衰落,人口大量移居城市。而民主党当时在南方城市的力量远不如乡村,加上民主党在60年代大力推动黑人民权运动,由此失去了南方白人的支持。从1968年开始,美国南方“易帜”,成为稳固的共和党“基地”。民主党在40年间,只有依靠卡特和克林顿这两位南方人才能在南方赢得选举。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