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布什顾问称麦凯恩民调落后3%仍有机会胜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1日17:51  金羊网-新快报

  此番总统大选,民意调查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就在昨天,对白刃战式的候选人角逐就进行了728次全国民调,仅仅10月份便达到215次。在2004年,则仅有239次,而当年10月则只有67次。按这个比例,在2008年10月便会有跟2004年全年一样多次数的全国民调了。

  一些民调是由声望卓著的新闻机构主持的,其他的则是由热心公共宣传的大学或者民调公司进行的。我们认为当中没有一家具备科学上的真实性。

  例如,2000年8月31日,美国政治科学协会的学究们召开大会,预言阿尔·戈尔会成为胜者。他们的模型告诉他们应当如此。戈尔将得到53%到60%的两党投票。乔治·W.布什则只能得到40%至47%的票数。他们宣称,客观的人口统计学因素和经济力量决定了竞争结局。他们错了。

  而今,所有的民调都说巴拉克·奥巴马领先于约翰·麦凯恩,而且优势非常之大(这部分是因为一些民调使用“扩展”民调模式,而其他的使用的是“传统”民调模式。它假定到场投票的情况将反映一贯倾向,但其中又假定了非洲裔和年轻人过高的到场投票率)。

  只在这个星期一便进行了7次全国民调。其中,候选人之间最接近的情况是《投资者商业日报》/TIPP民调的3个百分点,而差距最大的是盖洛普使用“扩展”模式得出的10个百分点。星期二,盖洛普的“传统”模式民调说仅差2个百分点,皮尤中心的民调则宣称差距达15个百分点。到了星期三,Battleground、拉斯穆森和盖洛普的“传统”模式民调又说差距是3个百分点了,与此同时,Diageo/Hotline和盖洛普的“扩展”模式民调却把差距扩大到了7个百分点。

  民调可以揭示深藏的或逐渐浮现的倾向,有助于各竞选阵营判断重点所在。其危险则在于,主播们在投票如火如荼之时,就用它们来宣布竞选结束。这将打击不利方支持者的斗志,让他们无心到场投票。我可是从教训中了解到这一点的。

  2000年大选时,专栏作家阿尔·亨特———当时他在《华尔街日报》开专栏并在CNN当主播———第一位错误地宣称佛罗里达的投票已经结束,而在Panhandle的投票站却仍然开放了一个小时。就在美国东部时间晚上8时前,新闻主播朱迪·伍德鲁芙说:“有重要事项宣布。CNN称佛州已经是阿尔·戈尔的囊中之物。”

  亨特先生和伍德鲁芙女士可不只是犯了错。他们的所作所为还有害。我们知道,例如,与1996年相比,2000年的到场投票率在一些州有所提高,但这些州却在伍德鲁芙宣布竞选结束后关闭了投票站。统计显示,在媒体宣布佛罗里达州确定倒向戈尔先生后,中西部和西部仍有至少50万民众未受干扰地投了票。

  我还记得,2004年投票日当天下午,在出口民调出来后媒体如何胁迫公众。出口民调显示布什总统已经丢掉了宾夕法尼亚州(落后17个百分点)、新罕布什尔(落后18个百分点),在佛罗里达的男性选民中很落后,而且还影响到南卡罗莱纳州和科罗拉多州。看起来共和党就要被扫地出门了。

  鲍勃·施鲁姆于是头一个祝贺约翰·克里,并称其为“克里总统”。新闻主播们也在随后几个小时里用出口民调来为他们的报道涂脂抹粉,直到他们的结论被真实的计票结果所颠覆。

  今年,民调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水涨船高,因为记者们正是靠这玩艺儿才能拿大选中劲爆的一面———而非真实的一面———来塞满他们的版面和电视时段。我要承认,我也曾赞助过和怂恿过这种搞法。

  在竞选的最后一个星期,毫无疑问,麦凯恩先生处境艰难。显示麦凯恩先生曾一度领先的最后一次民调还是在9月25日,此后便有232次民调显示奥巴马先生领先。过去的14次总统大选中,只有一次,候选人按照投票前一周的盖洛普民调的情况赢得了普选投票和选举人投票的胜利———那是1980年的罗纳德·里根。

  但问题是,这种情况非常之少。如果麦凯恩先生落后3%,他的任务就可以完成,尽管很困难。如果他落后9%,他的任务将是不可能完成的。然而,事实上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什么样的民调差距是不能克服的,抑或什么样的民调是正确的。我们全都明白没有什么事情是事先决定好了的。

  至于我嘛,我已经在得克萨斯州凯尔县以缺席方式投了票———非常开心地、热情满怀地给共和党阵营加了一分。下个星期二我会待在纽约,分析出口民调和反应,然后装模作样地谈论一下结果。那天晚上我会好好地享受一把,不过第二天我可能会有一点儿负罪感。但是今年的728次民调和数以千计的州级民调让我不得不这么干。

  卡尔·罗夫

  卡尔·罗夫(Karl Rove),被称为“布什的大脑”。2000年-2007年担任布什的高级政治顾问,2004年-2007年,担任人事副总管。他掌管着白宫的战略政策办公室、政治事务、公共关系、政府间事务以及人事安排,并参与白宫的决策过程。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