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牛震
经过了长达21个月的预热,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日只剩下最后两天时间,“超级星期二”到底可能会发生什么,又有什么值得期待?下面几个谜底有待解开。
一、布拉德利效应vs维尔德效应
从整体选情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一个多月的落后局面几乎没有多大改观,尽管最近两天有媒体称他与奥巴马的支持率有所缩小,但仍有5到8个百分点。奥巴马能否笑到最后,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还是他的肤色。“布拉德利效应”是最近华盛顿政治圈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然而,越来越多的美国专家认为,非洲裔迈向最高权力的门槛不会像人们预期的那样高。1982年的布拉德利事件已经是过去时,仅仅在7年之后,弗吉尼亚州就诞生了全美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维尔德。后者与布拉德利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选前民调都大幅领先,但很多民众撒了谎,最终结果低于预期。但是,维尔德终究以微弱优势赢得了选举。如果说维尔德效应证明了美国种族界限的模糊,那么又过了将近20年,“奥巴马现象”无疑是美国政治进步的试金石。即使“布拉德利效应”阴影犹在,但它也许会被今年超级狂热支持奥巴马的非洲裔选民和青年选民的参与而抵消。
二、犹豫选民会投谁?
民调显示,尚未做出决定的选民尚有一成左右,这些人很多是老人、居住在郊区的人,他们是两党候选人极力争夺的对象。但是,要说服这些人,其实是个头疼的事情。有大选专家称,这部分中间选民最后一刻投票的随意性很大,有人甚至最终放弃投票,因为他们认为胜负已经很清楚。还有一些专家指出,根据美国政治的不成文的传统,即同情选举中处于弱势的人,犹豫选民中的大部分会支持麦凯恩。
这绝非空穴来风。初选阶段,民主党内的希拉里就吃过苦头。麦凯恩能够在极为不利的形势下从党内脱颖而出,一定程度上也与中间选民的青睐有关。因此,这些中间选民的最后投靠,可能大大缩小奥麦之间的差距。当然,奥巴马也是争取中间选民的高手,特别是3次与麦凯恩的公开辩论后,使他坚定了不少中间选民的心。
三、第三党会搅局吗?
奥巴马今年大选一路顺风的利器之一就是有众多青年选民的鼎力支持。他们利用最时髦和现代化的方式为奥巴马造势。但不要忘记,同样对年轻人有很大杀伤力的第三党人士,如拉夫·纳德、鲍勃·巴尔等人。他们可能在一两个关键州中改变微妙的选情。
在2000年的大选中,由于纳德在佛罗里达州分流了不少选民,最终让民主党候选人戈尔的总统梦破碎。虽然第三党的势力今非昔比,但他们的存在对两党选情仍会发生影响。例如,在佐治亚和蒙大拿州。作为美国自由党候选人的巴尔,在他的家乡“摇摆州”佐治亚拥有大批支持者,这加剧了15张选举人票的争夺。如果第三党改变了几个的摇摆州的形势,就有可能改变整个大选的态势。
四、麦凯恩凭何翻盘?
分析人士预计,有3个因素可以帮助麦凯恩创造奇迹。第一,选民对于媒体预测的反感。很多媒体都在宣扬,选举已经结束了,奥巴马胜利了。这可能让某些选民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些人会觉得既然奥巴马赢定了,干脆当天就不去投票了。第二,奥巴马阵营内部的某些浮躁心态可能让民主党付出代价。尽管奥巴马近来多次在集会上警告支持者,选举没有结束,呼吁大家尽可能地去投票,但是一些奥巴马的身边人士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现出胜券在握的自信,好像他们已经拿到白宫的钥匙,这可能惹恼那些独立选民。第三,民众对麦凯恩的潜在同情。如果把竞选当做一场战争,奥巴马拥有最好的装备,用不完的钞票,他的竞选机器无比强大,而麦凯恩的武器却非常简陋。
五、选举机器会出错吗?
据报道,今年注册的美国选民将达到创纪录的1.3亿人。尽管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提前投票,但选举日当天现场情况还是让人担心。主要问题包括,投票计票可能出现的故障,选民等待过久,有人舞弊等。由于美国大选日益呈现“非中央化”趋势,选区大大增加,服务人员短缺,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管理能力受到考验。专门跟踪美国选举程序的大选专家道格·蔡平告诉记者,此次大选对于选举新技术的应用和法律监督、志愿者服务等都是新的考验,不能排除出现类似2000年佛州大选争议的可能。如果那样,周二将是漫长的一夜。
(本报华盛顿11月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