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总统选举每隔4年举行一次,每次都吸引全球关注,部分原因在于它“热闹”。
本届选举前的选战相当“热闹”,是因为多种候选人因素和现实因素组合,调动更多选民关注竞选话题。
首要候选人因素是非洲裔和女性参选。
首要现实因素当属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为竞选启动初期所未料。
在个人层面上,若民主党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获胜,可算实现“美国梦”;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获胜,他的搭档萨拉·佩林可创下女性执掌美国行政职位最高的纪录。
然而,在国家层面上,一场选战创纪录地总计耗费超过10亿美元,无论如何也太过“奢侈”,属逆美国经济和民众现实困境而动。
更何况,每隔4年一次总统选举,集中抖落各类政治、经济和社会积弊,集中显现各类矛盾,至多集中讨论潜在解决方案,而非集中就解决方案达成共识。
选举落幕后,民众需重返生活,承受现实。而对两大政党而言,与先前一样,党争重于民意,权力重于民生,未必能让民众感受“变革”。
无论由谁出任下届美国总统,处于候选人阶段提出的政纲会像是“剧本”,执政后未必照着念、照着做、照着演。
在这种意义上判断,美国总统选举或许难以成“梦”。
新华社原驻华盛顿记者 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