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在月球探测器的每一侧面上都绘制了国旗。
“印度继美、苏、欧之后,第四个将国旗送上月球!”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郭少文发自北京 当29公斤重的月球探测器重重地跌落在月球南极附近的环形山时,绝大多数印度人并不关注它里面装着哪些科学仪器、带来哪些科技进步,而是探测器表面那面三色国旗图案。
11月14日晚,每一个侧面都漆有印度国旗图案的月球探测器成功撞击月球。印度媒体一片欢呼:“国旗撞月”为印度带来的战略性鼓舞,不亚于十年前那声惊天动地的核爆炸。
“我要登月”成了口头禅
它确实是带着十亿人的期望撞上月球的。印航天局主席奈尔骄傲地表示:“我们兑现诺言,把月球带给了印度!”
当地媒体好评如潮,认为登月为印度贴了上了又一个大国标签,证明它从航天大国走向了领先于世界的航天强国:“印度继美、苏、欧之后,第四个将国旗送上月球!”向来沉稳的《印度教徒报》也称之为“完美的使命”。
探月毫无疑问将成为印度航天史上乃至国家历史上的划时代事件。萨特雅巴马大学已经要求航天局帮助在本校开设航天科技课程,更多的大学计划开始独立的卫星研制。“我要登月”更是成为孩子们的“口头禅”。
班加罗尔的网民奈都评论称:今天,我为我是一个印度人无比骄傲。登月是印度伟大的太空探索的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在2020年前把印度建成全面发达国家!
印度海外侨民阿索堪称,尽管印度仍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还有文盲、营养不良、基础设施等等问题,但崛起的大国印度需要登月这样的成就来鼓舞民心,来凝聚全世界的印度人。
印媒强调“中国还没做到”
中印竞争是这些年国际媒体爆炒的话题,两国探月计划的进度也不免被拿来对比、议论。针对印度同行的突飞猛进,中国的科学家们表现出了冷静和大度。
早在印度探月卫星发射前夕,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就表示,预祝印度成功,从而“为人类共同探测月球做出贡献”。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科学技术,争先恐后的竞争既难免,也是有益的。印度的“登月”计划,明确地以中国作为追赶目标,这也具有现实的考虑:拿中国说事儿更有利于说服那些不懂技术的议员们,从国会拿到预算。而能够超越中国,对于媒体和社会也具有更为强烈的轰动效应。
所以,印实现了“国旗撞月”,所有媒体无不强调:中国还没有做到这一步,印度已经领先。中国嫦娥二号卫星计划在2011年底前发射,印度航天局则要赶着在2012年前发射“月船2号”,甚至在2020年前抢先实现人工登月。
其实,印度方面也有无奈。据印媒报道,印航天技术研究经费每年只有不到4亿美元,而探月计划即便受重视,也只能拿到约3%的经费,即1200万美元左右,“比中国经费少多了”。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无法与中国展开全面竞争的情况下,踌躇满志的印度人选择探月作为突破口,力求捷足先登。
其实技术本身并不难
印度这次发射的“月船1号”探测器,经过38.6万公里的飞行,进入月球轨道,在近月10公里处释放月球撞击探测器,其中装有相机、质谱仪,在撞击前后均可开展工作。
所谓“撞月”简而言之,就是在月球表面实现“硬着陆”。技术目的有三:检验在月球表面的定位技术、探索未来的软着陆技术要求、开展近距离科学考察。
目前看,探测器定点着陆,已经发回照片,实现了第一和第三个目标,但是否为软着陆做了充分考察,恐怕只有等印度真正实现软着陆的那天才能知晓。
印度航天局主席奈尔对自己的技术极端自信:“我认为,没有任何别的国家能在首次探月时就能做到这么精确。”
各国学界对此评价则较为客观:撞击探测器是个比较“巧妙的设计”。言外之意,不是做不到,只是没想到,技术本身难度不大。
然而即便如此,“国旗撞月”也让世界对印度航天刮目相看。崛起的印度当然为航天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基础,但印度科技、教育扎实深厚的底蕴,尤其是近年海外科学家的回归,则是航天技术屡屡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