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绝对信号》开启了一个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9日11:11  新京报

  -新观察

  《绝对信号》开启了一个时代

  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革新运动,而中国的戏剧评论家在论述新时期话剧革新浪潮时,普遍认为是由《绝对信号》发其端倪。因此,1982年11月在北京人艺首演《绝对信号》的日子,是可以载入中国戏剧史册的。

  《绝对信号》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戏剧。

  这个意义就非同小可。我们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面对正在飞速发展的影视艺术的竞争与冲击,首先是欧洲的戏剧家意识到了戏剧必须发挥演员可与观众直接交流的特长。

  这样就有了世界范围内的小剧场戏剧运动的兴起。中国因为有了《绝对信号》终于汇入了世界小剧场戏剧运动的大潮。

  我是与上海导演胡伟民一起去看《绝对信号》演出的。当扮演老车长的林连昆坐在由几个铁架构建的平台上,近在咫尺朝我们倾诉:“我天天就这么蹲在守车里,冬天对个大炉子,夏天迎着风。有月亮的时候看月亮,没有月亮看山的影子……”,胡伟民忍不住对我耳语说,“这样的味道在大剧场里是出不来的”。回到上海后,胡伟民排了上海的第一个小剧场戏剧———《母亲的心》。之后,其他省市也相继跟进,到1989年在南京举行全国第一届小剧场戏剧节的时候,中国的小剧场戏剧已蔚然成风,而开风气之先的正是《绝对信号》。

  《绝对信号》的创新是从剧作开始的。中国有写实主义的话剧传统。而传统话剧都是现在进行式,舞台上表现的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而《绝对信号》是由现实、回忆、想象三个层面交织成的生活断面,时空也能发生倒置。

  剧中还有不少在现代西方小说中常见的意识流片断。但林兆华导演借助中国传统戏曲的假定性手段将它一一展现到了舞台上。用《绝对信号》的创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充分承认舞台的假定性,又令人信服地展示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人物的心境,这都是我国传统戏曲之长。我们想取戏曲艺术之所长来丰富话剧的艺术表现手段。”这样,我们就可以借助《绝对信号》认识中国话剧革新的一个最为重要特征:通过东西方艺术元素的交融,创造性地拓展中国话剧艺术的新天地。

  《绝对信号》的戛戛独创在当时中国剧坛引起的波澜是可以想见的。一个新的艺术创作的出现肯定会引发一些怀疑的眼光和质疑的声音。幸运的是,北京人艺的大师级艺术家曹禺和于是之对这个戏剧创作表示了热情的支持。在《绝对信号》上演百场之际,曹禺致电剧组说:“我认为勇敢沉着走大道的人们总会得到应有的敬重和发展”。

  1983年3月15日,他又给剧组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北京人艺从不固步自封,不原地踏步,绝不因抱着那点成就,就总是沾沾自喜,不求前进……北京人艺绝不能仅成为保留剧目的博物馆,它是继承了我国话剧传统,却又不断汲取新精神、新形式,开拓广阔艺术疆域的地方。”

  曹禺有感于《绝对信号》的成功,发表了有长久启发意义的戏剧创新宣示。

  □童道明(戏剧评论家)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