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爱沙尼亚高官为多国提供机密情报被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8日14:53  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记者章鲁生

  据英国《泰晤士报》11月16日报道,爱沙尼亚国防部负责与北约进行机密情报交流的高官、61岁的赫尔曼·希姆,因涉嫌向俄罗斯出卖情报,于9月21日被捕。报道称,希姆可能将大量涉及爱沙尼亚与北约及欧盟往来的情报泄露给俄罗斯。消息一出,各国哗然。美国及欧盟组织了调查团进入爱沙尼亚,评估这起间谍案可能带来的损害。专门为美国自由出版社撰稿的深度调查记者克里斯多夫·伯恩,10月8日披露了惊人内幕:希姆除了为俄罗斯提供情报外,还曾为以色列和美国服务。

  1.在办公室里也穿防弹衣

  爱沙尼亚政府绝口不提赫尔曼·希姆为哪个国家提供情报,只是说他服务于“外国势力”。但爱沙尼亚媒体及国际关系专家认为,“外国势力”指的是俄罗斯。

  希姆1947年5月29日出生于爱沙尼亚苏尔加尼,1970年从一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化工厂工作,后步入政坛,官运亨通。

  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濒临解体,爱沙尼亚等众多加盟共和国争取独立。苏联依然希望对这些国家施加影响,于是,克格勃开始在这些加盟共和国内发展情报人员,赫尔曼·希姆被克格勃看中。苏联解体后,希姆的“东家”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俄罗斯政府。

  与此同时,希姆在爱沙尼亚的职位步步高升。1994年,他坐上了爱沙尼亚警察总局局长的宝座,不久后,他被调到国防部,成为国防部下属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专门负责与北约及欧盟的情报交流。他建立了爱沙尼亚的机密情报处理系统,几乎掌握着本国和北约交流的所有机密文件。

  或许正是由于“位高权重”,尽管从事间谍活动10多年,但希姆一直没有引起爱沙尼亚安全机构的注意。在外人眼中,头发花白的希姆,举止就像一位优雅的西班牙富商。熟悉他的同事只是觉得他有些怪异,因为他“在办公室里也穿着防弹衣”。

  2.奢侈消费露马脚

  希姆源源不断地向俄罗斯提供价值可观的情报,比如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北约在科索沃和阿富汗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以及网络防御的情报。据爱沙尼亚《邮差报》报道,希姆靠出卖情报,每个月可获得约1000欧元的额外收入,这在爱沙尼亚可不是个小数目。

  有了丰厚的收入,希姆开始挥霍,短短几年,他和妻子买下了7处房产,包括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处农庄,以及首都塔林郊区一栋装修豪华的500多平方米的白色别墅。他的家族也“鸡犬升天”,豪掷万金买房置地。

  希姆的消费引起了爱沙尼亚安全局和北约情报部门的注意,他们开始秘密调查希姆的收入。不久后,希姆一名绰号为 “西班牙人”的俄罗斯上线被北约情报部门秘密逮捕,希姆彻底暴露。

  据爱沙尼亚波罗的海通讯社的消息,“西班牙人”持一份伪造的西班牙护照,从拉丁美洲混入欧洲,出入各类高档场所、高层聚会,伪造身份,和希姆保持单线联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西班牙人”相中了北约某成员国的一名官员,希望收买此人,发展成另一个下线。这名官员一面应付他,一面将情况汇报给北约情报部门。情报人员随即将“西班牙人”逮捕,并顺藤摸瓜,逮住了希姆这条“大鱼”。

  情报人员调查后发现,希姆的“作案”手法相当老旧。他使用一个改装过的老式发报机和下线联系。就像冷战时期间谍常常开“夫妻店”一样,希姆在爱沙尼亚警察总局当律师的妻子赫蒂,也因协助丈夫窃取情报而卷入间谍案,目前她已被以 “叛国从犯”的罪名拘留。

  尽管逮住了“大鱼”希姆,但爱沙尼亚及北约仍不敢掉以轻心,怀疑还有类似的“高官间谍”没有被发现。波罗的海通讯社报道称,一名上世纪90年代初便到英国定居的爱沙尼亚高级警官透露,俄罗斯情报部门曾三番五次要求他提供情报,他只好到英国“避难”。报道认为,这说明俄罗斯曾想方设法在爱沙尼亚国内发展间谍。

  3.和特大海难有“秘密联系”

  克里斯多夫·伯恩是专门为美国自由出版社撰稿的深度调查记者,他在10月8日写了《赫尔曼·希姆与爱沙尼亚号大灾难》一文。在文章中,伯恩表示,希姆与1994年“爱沙尼亚号”客轮沉没一事有“秘密联系”。

  1994年9月28日,大型客轮“爱沙尼亚号”在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开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途中,在芬兰南部波罗的海沉没,船上989名人员中只有137名获救,其余全部遇难,成为二战后欧洲最大的海难。

  伯恩认为,当时,“爱沙尼亚号”借客运之名行走私之实。船上除了近千名乘客和船员外,还有俄罗斯的高科技武器及一卡车可用于制造原子弹的钚。这些物品的目的地是以色列。伯恩称,这次秘密行动只有瑞典及爱沙尼亚的少数官员知晓。

  沉船事故发生后,爱沙尼亚政府展开紧急救援。在救援的人群中,人们发现了时任爱沙尼亚警察总局局长赫尔曼·希姆的身影。“爱沙尼亚号”沉到约70米深的海底,水下状况很不理想,但希姆命令潜水员多次下水找“一个箱子”。伯恩说,这个箱子是俄籍犹太人、本次武器走私的嫌犯亚历山大·沃罗宁的,里面装满了关于武器走私的详细资料,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终,潜水员在“爱沙尼亚号”船长埃夫·皮特的房间里找到了这个黑色的皮箱。出水后,潜水员把皮箱交给了希姆。伯恩在文章中写道,找到皮箱的潜水员是全球最大的油田服务供应商——美国哈利伯顿公司的雇员。下水前他曾签署协议,保证今生不把在水下的经过泄露出去。

  伯恩还在文章中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爱沙尼亚号”沉没后,侥幸逃生的船长埃夫·皮特同其他10名船员,在医院接受救治时被不明身份的人劫持。在劫持现场,有目击者发现了美国国际集团(AIG)老板莫里斯·格林伯格的私人飞机 “湾流四号”。莫里斯·格林伯格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表明,美国的情报机构也参与了这起武器走私案。

  根据以上事实,伯恩得出结论:希姆在苏联解体后便为俄罗斯服务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实际上,他还可能为以色列和美国提供过情报。

  4.爱沙尼亚媒体集体沉默

  伯恩的文章主要是根据德国《明镜周刊》女记者尤塔·拉芭的调查写就的。14年来,尤塔·拉芭致力于对“爱沙尼亚号”的调查,曾组织人员潜入波罗的海海底,探寻“爱沙尼亚号”失事的真相,并写成了畅销书,还被改编为电影。

  希姆被捕后,9月27日,在“爱沙尼亚号”失事14周年之际,拉芭在塔林的爱沙尼亚国家图书馆,对媒体及“爱沙尼亚号”遇难人员的亲属透露,当年希姆曾在失事现场指挥救援,并指示潜水员从海底捞起一个“黑色皮箱”。

  当时希姆刚刚被捕,有如此重要的消息披露,爱沙尼亚媒体本该争相报道。然而,它们对此均三缄其口,倒是芬兰《图尔库新闻报》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

  爱沙尼亚一个名叫安德斯·比约克曼的造船工程师认为,当年政府所说的“爱沙尼亚号”客轮失事的原因是假的。这次爱沙尼亚媒体对拉芭的爆料保持缄默的真正原因是:如果把希姆案深挖,很可能把当年爱沙尼亚购买以色列武器被坑的“家丑”挖出来。

  伯恩对比约克曼所说的“家丑”进行了详细说明:1991年爱沙尼亚独立后,马尔特·拉尔领导的政府曾向以色列购买5000万美元的军火。然而运到后人们才发现,这批武器破旧不堪,有些武器在爱沙尼亚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根本无法使用。伯恩暗示,爱沙尼亚政府中有人靠买“破烂货”收取高额回扣。希姆恰恰是当年这一军购的参与者之一。

  5.“这简直是一场灾难”

  希姆的间谍身份暴露后,震惊的不仅是爱沙尼亚。美国情报部门的官员匆匆督促成立紧急调查小组,在第一时间前往塔林,评估这起间谍案可能带来的损害。

  “随着调查的深入,案件的严重影响更加显而易见。这简直是一场灾难。”德国的一名官员说。爱沙尼亚总统托马斯 ·亨德里克·伊尔维斯最近在演讲中说:“对于一切关心并保护她的人来说,爱沙尼亚是他们真正的家园。不要试图出卖她。 ”爱沙尼亚媒体认为,伊尔维斯的话是针对希姆案说的。

  英国《每日邮报》、奥地利新闻社等欧洲媒体指出,希姆间谍案是双重间谍奥尔德里奇·埃姆斯被捕后的又一起惊天间谍案。埃姆斯一直利用中央情报局特工的身份为苏联及俄罗斯提供情报,被称为中央情报局的特大“鼹鼠”。

  如果间谍罪名成立,希姆将被判处3到15年监禁。

  (未经《青年参考》报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新闻故事”版稿件,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专题 青年参考

更多关于 爱沙尼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