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记者孙力舟
当地时间1月3日晚,以色列向加沙地区发起地面进攻,巴以冲突进一步升级。中东那地方,打打杀杀好多年了,不少年轻读者可能还不明白各方到底为何结怨。下面,记者结合在德国犹太人博物馆的见闻,从古代犹太人说起,说说中东乱局的来龙去脉。
中世纪欧洲盛行反犹主义
据《圣经·旧约》记载,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曾在埃及居住,并遭受埃及法老的奴役。犹太人在摩西的带领下,发动起义离开埃及,越过红海,来到“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摩西借耶和华的名义,颁布了十诫,创立了犹太教。《圣经》中的这段记载是否确实,史学界有很大争议。1998年的美国动画片《埃及王子》就描述了这段故事。
公元前1025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希伯莱王国,其后来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称以色列王国,南部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灭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统治中心在今天伊拉克境内的新巴比伦王国占领犹太王国,其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把数万名犹太人作为俘虏押回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坚决反对以色列的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就曾自诩为“尼布甲尼撒二世事业的继承人”。
“巴比伦之囚”被称为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它结束了古代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独立建国的历史。此后,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罗马帝国的征服,又造成犹太人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大流散。罗马帝国镇压了公元1世纪到2世纪的犹太人三次大起义之后,将整个耶路撒冷城夷为平地,犹太人被迫逃难到欧洲各地。
流散在欧洲各地的犹太人不仅遭受宗教迫害,他们的政治、经济权利也受到限制,例如不能担任政府职员、不能服兵役等,这使得很多犹太人不得不以商业和放贷活动为生,经常和当地民众发生利益冲突,犹太人一度成为“贪婪”的代名词。反犹主义在中世纪的欧洲甚嚣尘上。
公元7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击败东罗马帝国,占领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逐渐成为巴勒斯坦地区的主要居民,西欧的基督教国家曾发动多次十字军东征,一度占领巴勒斯坦地区,但最终被赶走。公元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巴勒斯坦的新主人。平心而论,在20世纪初之前,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对待犹太人的态度,要比基督教徒好很多。
马克思的解决方案没被接受
到了19世纪,随着欧洲大陆民族主义的兴起,犹太人被很多欧洲国家看作“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异类,“犹太人问题”成为欧洲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点。当时的犹太知识分子中,对谋求犹太人解放的途径,提出了两种相反的方案。以卡尔·马克思为首的犹太人出身的左翼知识分子,认为犹太人应该和本国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一同反抗资产阶级的政治压迫,在世界范围内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此后,很多犹太人投身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德国的拉萨尔、伯恩斯坦和俄国的托洛茨基、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等人都是犹太人。他们的政治主张差异很大,但都主张“让犹太人和居住国人民一同获得解放”。
另一种方案是匈牙利出生的犹太作家西奥多·赫茨尔提出的。1896年,他写了《犹太国:现代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一种尝试》一书,宣称犹太人问题是一个民族问题,应该建立犹太人自治的国家。1897年,全球统一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
1914年一战爆发,英国为打击德国的盟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帮土耳其帝国境内的阿拉伯人独立建国为诱饵,骗取阿拉伯人发动起义。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就反映了这段历史。但英国在一战后将巴勒斯坦地区变为自己的“委任统治地”。1917年11月,英国发表了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贝福尔宣言》,支持犹太人“回家”,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犹太人开始大批移民巴勒斯坦,到1939年达到50万人,犹太人与当地阿拉伯人的关系日趋紧张。
以色列建国后越打越强
二战时,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德国疯狂屠杀犹太人,同盟国估计犹太人被害人数高达600万!这让更多的犹太人要求建立独立的犹太人国家,其中一些人不惜采用恐怖主义手段袭击在巴勒斯坦的英国军队,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以色列总理的贝京和沙米尔。1947年2月,英国宣布放弃对巴勒斯坦的统治,把巴勒斯坦交给联合国处理。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了巴勒斯坦分割案,这就是联大181号决议案。当时巴勒斯坦境内居住的阿拉伯人占总人口的68%,阿拉伯人拥有的土地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94%。可决议却把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划给占1/3人口的犹太人,占2/3人口的阿拉伯人只得到43%的土地。
1948年5月14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当天就获得美国政府的承认。第二天,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5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同时向新生的以色列国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英国支持阿拉伯联盟,美苏支持以色列。战争打了15个月,以色列战后占领了巴勒斯坦地区80%的面积。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约旦河西岸由约旦控制,加沙地带由埃及控制。
1956年10月,英国、法国和埃及因为苏伊士运河问题闹僵,以、英、法联手进攻埃及,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获胜,占领了埃及西奈半岛,但后在美苏的压力下被迫撤出,恢复战前状态。战后,联合国稳定部队进驻西奈半岛,将以色列和埃及军队隔开,但埃、以关系仍极度紧张。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先发制人,在一天之内就摧毁了埃及、叙利亚、约旦国的空军,在6天之内占领了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完全占领了巴勒斯坦地区全境。不仅如此,以色列还占领了埃及领土西奈半岛和叙利亚领土戈兰高地。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或“六日战争”。
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战争初期一度占据优势。但以色列很快从美国获得大量武器装备和情报援助,扭转战局,在南线攻入苏伊士运河以西,威胁埃及首都开罗,在北线逼近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1974 年,埃及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东岸的部分地区,叙利亚收复了戈兰高地的部分地区。战争初期以色列的失利,使以色列统治集团越来越认识到不能依靠武力长期占领阿拉伯领土;而战争后期埃及、叙利亚的困境,则使得阿拉伯世界中越来越多的领导人认识到消灭以色列是不现实的。
此后,埃及与以色列开始议和。1979年3月,埃以签订和约,1980年两国正式建交,结束了长达30年的战争状态。埃及成为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并收回了西奈半岛的全部土地。此后,以色列选择“以土地换和平”,即退出占领的一部分阿拉伯领土,换取阿拉伯国家的和平相处。1994年10月26日,约旦与以色列在两国边界正式签署和约。这样,以色列的对手越来越少。但以色列还是摆不平自己占领地区的巴勒斯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