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一周焦点
谁都知道,以色列对哈马斯的进攻绝不会善罢甘休;但谁都知道,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在和哈马斯这样的组织进行战斗时,以色列常常处面临一种困境,即使军事上获胜,也难言胜利;而哈马斯却恰恰相反,军事上注定失败,但却可以声称取得了“胜利”,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哈马斯的确是胜利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形势,是由于以巴冲突异常复杂。可以说是集历史恩怨、国际局势和以巴现实利益等因素的悲剧性事件。
历史恩怨,自然是指以色列建国以来,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持久冲突和敌意。其中的是非曲折,比如以色列是否该在此建国、巴勒斯坦人是否应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等等,都已经变得夹缠不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两个民族过得都很不称心,以色列国力军力优势明显,但几乎没过上一刻安稳日子;巴勒斯坦一直过着被殖民的生活,其悲惨更不用说。这种恩怨已经难以通过一场战争或一个和平协定所化解。
国际背景方面,以巴冲突也是当今国际冲突的一个集中体现。反恐是今天世界政治走向之一,具体主要表现在西方世界和激进穆斯林之间的冲突。而任何一个激进穆斯林组织,提到反西方时,总会把美国支持以色列镇压悲惨的巴勒斯坦人作为促使他们反西方的重要理由之一,可见以巴冲突的影响的世界性;此外,无论是黎巴嫩的真主党,还是巴勒斯坦的哈马斯,背后都得到叙利亚和伊朗的支持,因而,以色列和他们的战斗,实际上也牵涉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和伊朗、叙利亚的角力,这又被看成是决定未来国际局势的重要因素。
现实利益,指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冲突两方所面临的现实得失。哈马斯是以否定以色列生存权为纲领,以抵抗以色列为安身立命之本。只要以色列还在,它不进行军事活动,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而哈马斯的火箭袭击,的确让以色列居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心理折磨更是不言而喻。任何民选政府(甚至不是民选的政府)都不能对此坐视不管。而且以色列也希望能彻底摧垮哈马斯和真主党。因此以色列和哈马斯的冲突不可避免。
以上这三个特点,导致以巴冲突中的一个特点就是:历史恩怨让双方互不信任,巴勒斯坦人长期的苦难激起世界多数人对他们本能的同情;国际背景又让以色列背负美国霸权代理人的角色,更激起阿拉伯世界的仇恨;而双方的现实利益因素,则决定了很多战术上的走向。
具体说来,在这个不可避免而又复杂的冲突中,以色列是个有强大军事机器的国家,有个明确承担责任的政府,代表着强势一方;而哈马斯则是个“看得见、摸不着”的组织,虽然赢得了选举,但远不是一个能承担责任的政府。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在军事实力上,都和以色列有鲜明的“非对称性”。
正是利用这一“非对称性”和世界对巴勒斯坦人的同情,哈马斯在冲突中几乎为所欲为,他们可以发射火箭袭击以色列平民,他们躲在人口稠密的巴勒斯坦平民中、甚至是难民营中,袭击以色列军队(以军前天轰炸了一所作为难民营的联合国学校后,就是义愤填膺的联合国官员约翰·金,在媒体逼问“学校内或附近是否有战斗人员袭击以军”时,也只能含糊其辞应对)。
而以色列的行动,则不得不要表现出“负责”,任何巴勒斯坦平民伤亡,都会让以色列承担巨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谴责。“美国霸权代理人”的身份,又让它行事必须更加小心。放眼全世界媒体,大多数都在谴责以色列轰炸平民,对哈马斯的挑衅和以平民为“盾牌”的行径,则轻轻带过———这也难怪,毕竟从几十年的历程看来,真正受苦的还是巴勒斯坦平民。
更让以色列头疼的是,哈马斯实际上还把平民伤亡当成一个有力武器。2004年4月被以军炸死的哈马斯军事组织领导人兰提斯就曾经说过,军事上绝对是斗不过以色列的,但是,只要以色列炸死平民,那么哈马斯在政治上就取得了胜利,因为以色列就会激起世界舆论的反对、阿拉伯世界的愤怒,反过来哈马斯就会得到更多的拥护。因此,有媒体说,哈马斯这叫做“以失败获取胜利”,的确颇有道理。
以色列不是不知道这个陷阱,但问题是,它除了力求军事上取得大胜、争取世界同情外,又能做什么呢?而且,哈马斯的组织非常严密,领导人前赴后继,要想彻底清除它而又不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最后的结果,大概是以军宣称达到军事目标,严重削弱了哈马斯的力量;而哈马斯呢,则既可以因为以色列撤军宣称军事“获胜”,又的确能取得政治上的胜利。
实际上,也正是这样的尴尬局面,使得以巴冲突在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彻底解决。
·钱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