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巴马就职典礼可能成为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预计届时将有500万人前往观礼。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15日说,中国驻美国大使周文重将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奥巴马当选总统就职典礼。
出于安全原因考虑,就职典礼当天,华盛顿特区的所有公路和桥梁都将关闭,私家车将被禁止从两条主干路进入华盛顿。
现任总统布什13日宣布,哥伦比亚特区从17日到21日进入紧急状态,并且下令联邦援助机构向华盛顿运送补给。白宫官员称,巨大的人流将给城市基础设施造成巨大压力。
与此同时,联邦调查局(FBI)赶在就职典礼前,启动一个共享恐怖袭击威胁情报的系统。当被问及日前出现的拉登录音是否对就职仪式构成威胁时,联邦调查局发言人称:“我们没有发现就职仪式受到切实的威胁。”当被问及逮捕拉登的重要性时,奥巴马表示,他认为必须严厉打击拉登的基础设施,直至其无法活动。
奥巴马14日得知本拉登的网络录音后表示,拉登和基地组织仍然是美国安全的“头号威胁”。奥巴马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当然希望能逮捕他或干掉他。但如果我们能收紧套索,让他躲在洞里,不能与他的手下联系,也就能达到保护美国的目的。”
奥巴马打造“全民”就职典礼
作为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已然创造了一个历史。鲜为人知的是,他的画像再次开创了一个历史:不用油画,首次用数码相机拍摄而成。
奥巴马14日发表视频讲话,许诺美国民众,即使不能亲抵首都华盛顿,也可借助电视直播、手机和网络等媒介参与总统就职典礼。
奥巴马说:“你大可不必去扎人堆凑热闹,所有人都将有机会参与就职典礼。”
奥巴马说,除收看电视直播,民众还可借助手机短信获悉典礼实况和交通状况等相关信息。奥巴马在讲话中特别提醒,鉴于届时华府观礼人数空前,前往现场的民众需为“排长队、走弯路和严寒天气”做准备。
美国媒体14日援引奥巴马匿名助手的话报道,布什在任期间,白宫工作人员作息规律,开工早,收工也早。布什常天不亮到办公室,下午6时下班,10时前上床睡觉,堪称早睡早起的“典范”。奥巴马入主白宫后,一切将发生改变。报道称,如果布什是“早起的鸟”,奥巴马就是“夜猫子”,习惯晚上工作。
奥巴马就职走林肯风格
由于奥巴马崇拜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1月20日的就职典礼将刮起强劲的“林肯风”。奥巴马宣誓就职使用的圣经就是林肯当年用过的那本。1月17日,奥巴马将乘坐火车从费城抵达华盛顿参加就职典礼。巧的是,林肯1861年入主白宫时也曾走过这条路线。奥巴马在宣誓就职后吃的午餐将与林肯总统当年享用的饭菜类似,就连就餐用具也力求还原当时情形。
总统就职典礼委员会称,奥巴马正式就职的主题是“自由的新生”,该表述来自林肯1863年的盖茨堡演讲词。据新华社
1.5万到1.8万名义工协助
总统就职委员会游行活动负责人14日表示,对规划就职典礼的人员来说,汇整这些就职典礼相关数据令人望之却步。
1万名国民兵、8000名哥伦比亚特区警察、1000名美国公园警察及550名地铁警察,共同负责就职典礼的维安执法。总统就职委员会职员共有432位,另号召1.5万到1.8万名义工协助就职活动。
就职典礼当天,地铁每小时可运输12万名乘客,当局印制200万份地铁地图;将有1万辆包租巴士在华府街道穿梭。
1.3万军民参与就职游行,游行路线之一的宾州大道,沿路路灯有112个灯泡换新。国家广场将架设10面大型电视墙转播就职典礼。
目前已有1000名摊贩取得执照,获准在游行路线四周及华府街道摆摊做生意。主办单位设置5000个流动厕所供民众使用。官方举办10场庆祝奥巴马就职的舞会。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illardIntercontinental饭店主厨,于1月17日到20日就职典礼当天准备的餐点将用掉1.2万个鸡蛋。
组建百支专家小分队防踩踏等意外
鉴于奥巴马就职典礼的观礼人群数量可能创下历史纪录,为严防踩踏等意外状况发生,他们已出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安保措施。
联邦FBI负责就职仪式安保的特工克里斯多夫康博斯也透露,由于担心人群数量庞大减缓对潜在危险的反应速度,联邦调查局史无前例地组建了至少100支专家小分队。
一个独立的移动电话网络正在接受测试,以防现有的通信系统不胜负荷,再次出现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恐怖袭击后的情形。但康博斯表示:“原因并不是恐怖袭击威胁,而是因为可能参加就职典礼的人群数量。”据FBI华盛顿分支的反恐专家约翰佩伦透露,他们并未接到任何可信的恐怖袭击威胁,但由于“预期的人群规模”,“我们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专门研究人群控制的西北大学教授麦哈马萨尼称,当地官员正在建立多种大规模联系系统,包括扩音器、大屏幕电视和无线电话警报,“只要有一个人摔倒或发生绊跌,就有可能引发踩踏事件。”
据透露,联邦调查人员已经绘制了整个就职游行路线的数码地图。从美国国会到宾夕法尼亚大道、再到白宫,具体到每一个垃圾箱和路灯的位置。游行路线沿途的建筑物也都被电子眼实时监控,暗杀者可能占据的优势位置无一遗漏。李珊 编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