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美国铱卫星公司“铱33”商用通信卫星和已报废的俄罗斯军用通信卫星“宇宙2251”10日在太空相撞。两星相撞消息公开后,五角大楼12日表态,承认跟踪能力有限,“没有作出预报”。碎片残骸需数月才能固定,各国要“玩数十年躲沙包游戏”,NASA透露此类相撞“已有过三次”。
美国铱卫星公司“铱33”商用通信卫星和已报废的俄罗斯军用通信卫星“宇宙2251”10日在太空相撞。
两星相撞消息公开后,五角大楼12日表态,承认“没有作出预报”。
“跟踪能力有限”
“我们没有计算到这次相撞。”国防部发言人布赖恩·怀特曼说。
怀特曼解释说,负责跟踪太空轨道的美国空间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监测的轨道太空物多达1.8万个,如此之多的跟踪对象迫使指挥中心不得不有所选择。“跟踪能力有限。我们不可能监测每一个人造飞行物及其碎片。”他说,“这(两星相撞)是一次不幸,但也突出了国际太空协作的重要性。”
怀特曼说,今后可以考虑将那些即将退役的卫星事先转移到非活动轨道,甚至直接将其回收到地面。
路透社说,一名美国高级官员拒绝回答是否预测到此次相撞事故,强调“出于多方面原因”。
未足够重视相撞可能
尽管美国国防部承认没有预测到两颗卫星将会“亲密接触”,但不少人对此存疑。
俄罗斯权威太空专家伊戈尔·利索夫12日对美国铱卫星公司没有预测到此次相撞事件表示疑问,他认为铱卫星公司原本可以阻止这次事故。
利索夫说,“铱33”卫星在相撞前处于服役状态,拥有正常发动机和改变轨道的动力,完全可以人工偏移轨道。“这也许是某台电脑或者是某个人的失误,但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只顾及跟踪轨道附近的小碎片而忽略了(俄罗斯)的失效卫星。”
铱卫星公司发言人坚称事故发生前没有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警报。
路透社13日引用美国专家的话说,即便当局发出卫星可能相撞的警报,负责卫星运作的地面控制部门也很难作出改变卫星轨道的决定,因为改变卫星轨道后很可能导致卫星失灵,甚至永久损坏。更何况,预测并不一定准确,且相撞几率极小。
在失灵与罕见之间的权衡,很可能引发“冒险一试”的想法。
此前就撞过三四次?
此次美俄卫星相撞被美军战略司令部发言人雷斯·科力克率先称为“人类太空史上的第一次”,随后媒体也普遍这般表述。
但美国国防部发言人怀特曼12日却说:“此次相撞并非首次,此前也有过三四次。”当媒体记者就此追问时,怀特曼却拒绝详述,没了下文。
对国防部发言人的矛盾表述,战略司令部既不辩驳,也不认错。
最终由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发言人约翰·延布里克出面“调停”,称此前的确有过3次相撞事件,“但都是小卫星或失效运载火箭的撞击事故。”
担忧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美国未来太空行动将受影响”
方晓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詹姆斯·卡特赖特12日在一个太空安全论坛上说,美俄两个卫星相撞遗留漂浮的碎片残骸,需要几个月才能固定位置,将影响美国未来太空行动,也足以使在太空运转的各国众星不得不“玩上数十年的躲沙包游戏”。
作为在2004年至2007年间美国国防部战略司令部太空行动负责人,卡特赖特分析说,今后卫星数量愈来愈多,太空轨道拥挤,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隔几个星期才检查一次卫星运作,各国应完整分享太空情势信息。他希望这个卫星相撞意外能让各国愿意积极交换卫星信息。
卡特赖特说,卫星相撞所产生的残片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聚集形成一个稳定的残片区,“好消息是,一旦残片运行稳定下来,就相对简单地可对它们开展监控预测;但坏消息是,残片区相当大。”
他说,如果碎片区域太大,将是严重问题,许多商用与国安用途的卫星、特别是通讯卫星,需要特定太空区块才有作用。如果地球轨道出现一大块禁航区,对相关国家与公司造成财务与运作上的巨大影响。
展望
美国宇航局轨道碎片专家马克·马特内:“必须找到移除太空垃圾新途径”
“太空中两颗卫星相撞的概率非常小,但如果时间足够长、太空中卫星足够多的话,总会发生卫星相撞的情况。这好比买彩票,对某一个人而言,中大奖的概率很低,但所有买彩票的人当中总会有一个人中大奖。” ——马克·马特内
据新华社电 美俄两颗卫星10日在西伯利亚上空相撞产生了大量碎片。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轨道碎片项目办公室专家马克·马特内12日表示,这一事件再次提醒人们必须尽快加强对太空轨道碎片的研究。
马特内介绍说,美宇航局已设计了计算机模型对轨道碎片进行研究,但由于模型依赖于观测得来的数据,且观测数据并不完全准确,加之将数据转入模型的过程中也会增加误差,因此模型的整体准确性还不是很高。
据统计,地面能探测到的1000公里以内、尺寸10厘米以上的太空垃圾约有1.8万个,10厘米以下的这类“垃圾”有10万个之多,它们主要源自美国和俄罗斯。
马特内表示,类似的太空“撞车”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此次卫星相撞事件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寻找到从太空轨道上移除目标物体的新途径,如卫星或火箭一旦完成使命,就必须撤离太空,这可以通过携载发动机或改进大气阻力技术实现。目前航天器的移除大多依靠大气阻力等自然力量。 新华社供早报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