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杂志记者/王豫刚
前任世界银行欧洲部副总裁J·F·里斯查德在他的《2020——20年解决20个全球问题》一书中预计,到2 02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将达到60座,城市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超过50%。由此将引 发生物多样性消失、海洋污染、缺水问题加剧等等一系列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之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全球变暖。
2008年11月,曾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表示,他的政府将开始从每年1 0多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中拨出一部分,纳入一笔“主权财富基金”,用来购买新国土。
包括近1200个珊瑚礁岛的马尔代夫大部分国土仅比海平面高出1.5米,海平面上升将令整个国家岌岌可危。在 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中,马尔代夫一度有三分之二国土被淹没。出于对未来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恐惧,马尔代夫 人不得不出此招数来规避整国沦为“生态难民”的命运。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面临威胁。总部设在英国的研究机构未来趋势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澳大利亚的 大堡礁、尼泊尔的加德满都、美国佛罗里达的湿地、希腊的雅典、克罗地亚的达尔马提亚海岸、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和阿玛尔菲 海岸都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不再适宜接待大批游客。
人类过度活动带来的生态变化,在2020年将会愈演愈烈。联合国区域委员会认为,到2020年,有7500万 到2.5亿人因气候变化而面临日趋严重的水资源紧张。气候的反复无常和变化预计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包括食物的获取。 这会进一步对食品安全造成消极影响,并使非洲大陆的营养不良状况加剧,一些非洲国家靠雨水浇灌的农业将减少最多50% 的产量。中亚、南亚、东亚及东南亚,特别是大江大河流域的可用淡水将因气候变化而减少,到2050年代将有超过10亿 人受到影响。沿海区,特别是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三角洲区域由于不断增加的洪水而承担着大的风险。换 句话说,由于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异常,台风、海啸和江河洪水等自然灾害将会越演越烈。
联合国预计,在南欧,由于水资源、水电潜能、夏季旅游业和作物生产力的降低,气候变化将使情况更加恶化。山地 将面临冰川消融、积雪减少、冬季旅游以及大范围的物种丧失。在中欧和东欧,预计夏季降水将会减少,导致水资源更加紧张 。
但更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应当能在2020年投入使用,新型的纳米级水过滤和水处理设备,特别是针对特定污染源和 特定水处理环境的定制化小型处理系统将得以进入广泛的实际应用。这将在非常大的程度上缓解缺水地区和重工业污染地区人 类面临的水危机。海水淡化系统的成本也将大大下降,使得缺水的沿海地区,特别是中东的环境状况有所改观。
空气污染状况不容乐观。2008年1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报告称,中国的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区上空已 被棕色云团所笼罩。这种污染不仅使大气能见度下降,还造成居民健康受损等一系列问题。过去半个世纪中,中国城乡的日光 强度平均每10年下降3%~4%,且这种趋势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尤为明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棕色云团报告显示,自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广州的日光强度已经下降了20%以上。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到2020年,恐怕大半个中国都要 经常笼罩在灰蒙蒙的尘霾之中。
不仅如此,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随着季风沉降,大量黑碳之类的沉降物落在高山冰川之上,使冰雪颜色变暗,增强其 吸收热量的能力。此外,黑碳还会加热空气。这些因素都使得冰川融化加速。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中国“北旱南涝”的局面 可能愈演愈烈。
马尔代夫会消失吗?
《环球》杂志记者/王豫刚
前任世界银行欧洲部副总裁J·F·里斯查德在他的《2020——20年解决20个全球问题》一书中预计,到2 02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将达到60座,城市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超过50%。由此将引 发生物多样性消失、海洋污染、缺水问题加剧等等一系列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之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全球变暖。
2008年11月,曾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表示,他的政府将开始从每年1 0多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中拨出一部分,纳入一笔“主权财富基金”,用来购买新国土。
包括近1200个珊瑚礁岛的马尔代夫大部分国土仅比海平面高出1.5米,海平面上升将令整个国家岌岌可危。在 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中,马尔代夫一度有三分之二国土被淹没。出于对未来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恐惧,马尔代夫 人不得不出此招数来规避整国沦为“生态难民”的命运。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面临威胁。总部设在英国的研究机构未来趋势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澳大利亚的 大堡礁、尼泊尔的加德满都、美国佛罗里达的湿地、希腊的雅典、克罗地亚的达尔马提亚海岸、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和阿玛尔菲 海岸都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不再适宜接待大批游客。
人类过度活动带来的生态变化,在2020年将会愈演愈烈。联合国区域委员会认为,到2020年,有7500万 到2.5亿人因气候变化而面临日趋严重的水资源紧张。气候的反复无常和变化预计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包括食物的获取。 这会进一步对食品安全造成消极影响,并使非洲大陆的营养不良状况加剧,一些非洲国家靠雨水浇灌的农业将减少最多50% 的产量。中亚、南亚、东亚及东南亚,特别是大江大河流域的可用淡水将因气候变化而减少,到2050年代将有超过10亿 人受到影响。沿海区,特别是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三角洲区域由于不断增加的洪水而承担着大的风险。换 句话说,由于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异常,台风、海啸和江河洪水等自然灾害将会越演越烈。
联合国预计,在南欧,由于水资源、水电潜能、夏季旅游业和作物生产力的降低,气候变化将使情况更加恶化。山地 将面临冰川消融、积雪减少、冬季旅游以及大范围的物种丧失。在中欧和东欧,预计夏季降水将会减少,导致水资源更加紧张 。
但更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应当能在2020年投入使用,新型的纳米级水过滤和水处理设备,特别是针对特定污染源和 特定水处理环境的定制化小型处理系统将得以进入广泛的实际应用。这将在非常大的程度上缓解缺水地区和重工业污染地区人 类面临的水危机。海水淡化系统的成本也将大大下降,使得缺水的沿海地区,特别是中东的环境状况有所改观。
空气污染状况不容乐观。2008年1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报告称,中国的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区上空已 被棕色云团所笼罩。这种污染不仅使大气能见度下降,还造成居民健康受损等一系列问题。过去半个世纪中,中国城乡的日光 强度平均每10年下降3%~4%,且这种趋势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尤为明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棕色云团报告显示,自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广州的日光强度已经下降了20%以上。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到2020年,恐怕大半个中国都要 经常笼罩在灰蒙蒙的尘霾之中。
不仅如此,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随着季风沉降,大量黑碳之类的沉降物落在高山冰川之上,使冰雪颜色变暗,增强其 吸收热量的能力。此外,黑碳还会加热空气。这些因素都使得冰川融化加速。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中国“北旱南涝”的局面 可能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