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游说集团为何管不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2日14:53  《环球》杂志

  赵可金

  1月21日,宣誓就职后的第一天,奥巴马就在白宫召集众多谋士考虑应对伊拉克战争、金融萧条等重大问题,并当即签署了一项名为“行政部门人员操守承诺”的行政法令,禁止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接受注册说客的礼物,并为曾担任说客的人加入政府设下两年的严格限制,以减少他们在工作时出现利益冲突的风险。该行政令还规定,在政府工作的人员离职后两年内不得为私人企业游说,禁止官员离职后转任与其在政府工作有关的说客。据奥巴马说,这项行政令是通过设定新的游说规则以确保此后华府与商界能够一清二楚。

  反腐败,奥巴马“新政”第一集

  美国政治舞台上的游说活动向来为人所诟病。前几年著名的“游说大鳄”阿布拉莫夫所导演的腐败丑闻令国会山和华府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挥之不去:有“超级说客”之称的杰克·阿布拉莫夫作为中间人为院外游说者行贿议员提供便利并从中收取好处,该案于2006年曝光,并有多达20多位美国国会议员和部分政府官员牵涉其中,此案成为近年来美国发生的最重大的政治丑闻之一,且推动美国国会专门拟定新的道德准则以严加约束院外游说行为。

  美国政客们与说客纠缠不清的关系连同华尔街接连发生的金融丑闻和引发的金融海啸,让美国老百姓对政治圈人物的表现感到失望。限制游说集团和变革联邦政治气候,早就成为美国民众的“疾苦声”。

  面对腐败的联邦政治,美国民众在2008年的大选角逐中选择了高喊“变革”口号的奥巴马。但奥巴马要想不负众望,仅仅靠上天入地般的浮士德精神和激情四射的演说是无法令选民满意的,他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对那些拼命追随的铁杆粉丝们投桃报李。

  然而,当在国会山前发表完指点江山的就职演说后,作为总统的奥巴马应该选择从哪里着手呢?面对日益深重的金融危机、深陷泥潭的伊拉克局势、日趋恶化的巴以冲突,哪一个都不是能够轻易对付得了的,稍微不慎就可能重蹈前任的覆辙。显然,这些难题必须从长计议,不可急于一时。于是,奥巴马团队找到了“反腐败”这一招妙棋。

  通过反腐败的鲜明立场与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布什“前朝”印象作彻底切割,就可以把自己置于光明和正义的一边,在民众心目中树立起一个清廉透明的政治形象。同时,奥巴马反贪腐的铁腕行动,还可以为赢得四年后的大选和巩固民主党的政治优势积累资源。显然,反腐败对奥巴马政府是一举两得的全赢议题。

  通过推出《行政部门人员操守承诺》,向社会公开表达本届政府严于律己和追求政治清明的决心,这是对人们期待已久的“奥巴马新政”的一次亮相,此后,“奥巴马新政”将陆续登场。其实,早在竞选期间,奥巴马就曾多次表示要限制游说集团的影响力,此刻在上任之初立刻做出了向游说集团“开炮”的姿态,也算是兑现竞选承诺,拿游说集团为自己执政加分。

  谁在给游说文化撑伞

  面对奥巴马正人先律己的决心和行动,一些美国舆论或多或少地带有怀疑和揶揄的口吻,部分评论家不大相信单凭这位焕发出冲天干劲的“总统小伙”,就能够根治困扰美国近两百年的利益集团游说势力,更不相信单凭奥巴马的洁身自好就能够净化华盛顿的一池混水。

  华盛顿特区的游说势力可谓手眼通天、网络庞大且根深蒂固,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已经不是秘密。人们常把游说人员比作“影子政府”,他们所代表的力量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帝国”,直接对美国的宪政民主形成强有力的冲击,甚至改变了美国政治的性质。特别是随着财富和权力向社会极少数利益集团集中,政权主要操纵在那些具有良好的财力资源和政治资源,并具有通过舆论工具动员民众的能力的所谓“圈内集团”手中。

  关于美国政商一体的结构所具有的影响力,美国政治学家谢兹施奈德这样评论,美国“多元主义天国的缺陷在于天国的合唱团唱的是很强的上层阶级声音,大约90%的人不能进入到集团政治中去。”正是游说文化的影响,历史上赤裸裸的金钱贿赂和美女拉拢使得美国政治腐败丑闻之花此败彼开。时下正在蔓延的金融危机不仅让美国人再次领教了这一集团所具有的巨大威力,而且令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都唏嘘感叹。

  如此横行不羁的腐败行为,美国人未必视而不见。从19世纪30年代起,游说在华盛顿就开始转变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了,有人呼吁杜绝游说活动以正风气,并开始诉诸政府要求制定规范游说的法规。

  然而,游说在美国有明确的法理基础,是选民宪政权利的一部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诉冤请愿的权力。有了这把“尚方宝剑”,即便面对令人们痛恨的腐败苦果,美国人依然确信游说是公民的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认为游说之所以带来腐败问题,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规范那些游说的人,而不能因此否定或者叫停作为伸张普通民众正义的游说活动。因此,美国国会多次推出新的法律,试图管制游说活动,包括推进透明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但是,谁都不敢推动关闭游说大门的立法行动。

  有了《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有了美国人对游说左右为难的文化认知,推动管制游说活动就注定是一条坎坷路,从长远来看,《行政部门人员操守承诺》不过是奥巴马100天蜜月期的一次政治秀,奥巴马管制游说活动的结果也必定是雷声大雨点小。

  管制游说还是游说管制

  从美国宪政制度的设计精神来看,游说是美国制宪先贤们故意留出的“政治后门”,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后门”越过阻碍重重的官僚体制,直达政治决策的最高层,赋予民众能够在政治决策的最后一刻仍然具有为自己争辩的权利。对于它究竟是不是美国政治人物特意为自己退休后继续保持影响力留下的一条“后路”,目前仍然存疑,但游说作为政府官员和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旋转门”,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在美国历史上,每一届总统下台之后,都有大量政要在卸任后加入到“为利益集团代言”的游说队伍行列。尽管前政要可以打道回府从事以前的职业,但许多政客们发现挥泪告别以往使自己风光无限的舞台似乎是困难的,于是大多数人成了自由职业者或者固定的游说者。原来的幕僚和国会助理也发现,自己一旦离开国会从事游说工作,凭借昔日的门生故旧,照样会财源滚滚。

  多年以来,华盛顿特区内环线以内的政客们开始习惯接受游说人员的角色,而且把这个角色看作是非常令人羡慕的职业。在这个行当里,国会议员、内阁部长、总统幕僚等显贵名流盘根错节,他们经营多年的社会关系网环环相扣,根深蒂固。奥巴马的新规定的确未必能够真正动摇这台庞大机器。

  相反,奥巴马尽管可以管住自己,却未必能够管住自己的手下。在奥巴马宣布新规定之后,美国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立即指责其政府带头违规。奥巴马提名的国防部副部长林恩曾任军火商说客,而卫生部副部长科尔亦曾为反吸烟组织当说客。据《纽约时报》报道,一名白宫高级官员承认这两人未符合新规定,但称前者得到两党支持,后者则已同意不过问烟草事务。不难推测,奥巴马团队中的成员与利益集团的复杂联系肯定要比揭露出来的更多。一旦他们离开华府,另谋高就,奥巴马实在没有更多的办法限制他们加入游说大军,更不必说这些人为奥巴马鞍前马后,劳苦功高了。

  法理难胜人情,这也是美国政治背后的逻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