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将出炉剥离上万亿“毒资产”方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2日06:43  深圳特区报

  【据新华社消息】美国媒体20日报道,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已拟定处理金融机构“毒资产”具体办法,最早将于23日公布。媒体认为,这一计划有望成为美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最中心措施。

  根据计划细则,除动用7000亿美元大规模金融救援资金外,盖特纳还将发动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三管齐下,争取把这些已巨量“失血”的资产清理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

  三大部门协调行动

  多家美国媒体20日援引政府官员的话报道,盖特纳计划三大部门协调行动,其中,财政部集中精力处理住房抵押贷款关联证券等问题债券,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参与处理问题贷款,美联储负责为这些努力提供“弹药”。

  根据盖特纳的计划,财政部将动用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资金,和私人投资者组成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将由私营投资公司管理,财政部担当合作投资者。在大多数情况下,私人投资者出1美元,财政部就出1美元,双方共担盈亏。

  问题债券有了着落,同样深具“毒性”的问题贷款也需要私人投资者和政府共同出资应对。在处理问题贷款时,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将以贷款形式,为购买这些资产提供多达85%的资金。剩余的15%,私人投资者每出1美元,政府最多可出4美元。尽管这一计划细节还需完善,但这些初步内容已经意味着在这一努力中,政府提供的资金可能超过95%。

  至于美联储,这一机构去年11月出台的“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TALF)适用范围将扩大。这一工具适用范围囊括各种新发行的消费贷款和小企业贷款支持债券,但“毒性”最大的一些资产是2005年至2006年发行的债券,适用范围扩大后,这一工具将能为购买这些债券提供贷款。

  财政部希望,引入私人投资者和拍卖机制,能为这些资产定出符合市场实际供需关系的价格,既不会浪费纳税人的钱,也不会损害银行利益。

  剥离上万亿美元“毒资产”

  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国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措施,包括救援金融机构、救助“房奴”、扩大小企业信贷、刺激消费信贷、对银行实施“压力测试”,以及刺激经济计划等。这些计划无一从根本上清理造成危机的重要原因——银行“毒资产”。

  美国金融机构持有的“毒资产”主要是住房和商业用房抵押贷款、贷款关联证券、金融衍生品等。这其中,抵押贷款价值据估计超过2万亿美元。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新计划将上万亿美元“毒资产”剥离出来。

  尽管市场已期待这一计划多日,但它能否吸引私人投资者尚存疑问。不过,美国媒体评价说,这一计划有望成为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最中心措施。

  《纽约时报》说,这一计划可能是总统奥巴马拯救银行系统努力的最中心组成部分;《华尔街日报》认为,这是奥巴马政府“狙击”金融危机的最好机会。

  这一计划还能为美国在4月2日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上提供“弹药”。美国希望在这次会议上说服欧洲各国加大财政刺激经济力度,遭到欧洲联盟明确拒绝。欧盟国家官员异口同声要求美国先理顺自己的银行系统。德国财政部长佩尔·施泰因布吕克说:“在金融市场恢复信心前,向实体经济注入更多资金没有意义。”

  美林巨额奖金或逃过惩罚税

  去年底瓜分36亿美元红利,不在奖金税征收日期范围内

  美林巨额奖金或逃过惩罚税

  【据新华社消息】美国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因巨额奖金引发众怒并催生国会奖金税议案之际,金融业巨头美林公司所发25亿美元奖金却可能逃过缴税。

  美林去年因风险投资损失惨重而被迫并入美国银行,却赶在并购前于年底仓促瓜分大约36亿美元红利,其中70%即25亿美元以现金形式发放,剩余30%以美国银行股票形式于今年1月2日兑现。

  众议院本月19日“闪电”通过奖金税议案,要求对受政府援助超过50亿美元的大型金融企业今年所发奖金征收90%重税。如果议案最终获参议院通过,美林去年所发25亿美元奖金将因时效因素“逃过一劫”。

  一些团体眼下呼吁国会更改奖金税起征日期,以囊括美林奖金。

  美国《华盛顿时报》20日报道,美国国际集团也于去年发放5.5亿美元奖金。

  未来10年美财政赤字近10万亿美元

  【据新华社消息】美国国会预算局20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本财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将达创纪录的1.85万亿美元,而2010财年至2019财年政府的财政赤字总额则会高达9.3万亿美元。

  国会预算局预测的赤字规模远远大于奥巴马政府的预计。根据奥巴马政府此前的预计,截至今年9月30日的本财政年度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为1.75万亿美元,而未来10年财政赤字规模约为7万亿美元。

  随着美国出台多项刺激经济计划和救市方案,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也水涨船高。奥巴马也承认,如果赤字问题处理不慎,有使美国经济“从危机转变为灾难”的可能。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