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罢工成“特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2日06:47  大众网-齐鲁晚报

  

罢工成“特产”

  3月19日,法国民众在巴黎共和国广场参加游行。新华社发

  

罢工成“特产”

  一位示威者身背标语参加游行。新华社发

  ■全世界最强的工会在欧洲,而欧洲最强的工会在法国,因此罢工成了与葡萄酒和奢侈品齐名的法国“特产”。

  ■罢工就是法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结果不重要,参与最重要,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发泄一下,制造点噪音,然后各自回家。

  ■法国人春天上班,夏天度假,秋天罢工,冬天过节,所以他们一年只工作3个月。

  ■在法国热衷于罢工的,并不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群体,反倒几乎全是享受特殊福利制度的公共部门员工,如交通、邮政、教育、电力等等。“罢工文化”

  两个月里两次罢工

  今年1月29日,法国爆发了金融危机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罢工活动。全国约250万民众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改变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政策方针。

  3月19日,约300万法国人举行自今年1月底以来的第二轮全国性大罢工,要求政府和企业在金融海啸下,采取新措施增加就业,提高购买力,尽力保障就业和薪酬。

  抗议方式千奇百怪

  ●读名著 萨科齐声称,自己从上学时就厌恶文学名著《深宫后院》。法国民众新的抗议方式出现了——这部经典小说近两个月来销量大增。巴黎书展上,各种版本的《深宫后院》全部脱销。另有多种刻有“我正在读《深宫后院》”的徽章,也成为购书者“必备物品”。

  ●匿名恐吓信 萨科齐及部分法国政要3月初分别接到匿名的死亡恐吓信。恐吓信用打字机打在白纸上,内容完全一样,信中都装有一颗子弹,分别从法国各地寄出。

  ●讽刺剧 由于萨科齐显而易见的行事风格,他正成为法国喜剧中的“大笑料”。一大批法国喜剧演员因为他的存在,重新变得充满活力。

  ●出书 萨科齐上台以来,至少有100本关于他的书出版,销量超过100万本。其中一些书名直接暴露了萨科齐的性格。

  左右两翼传媒对骂

  法国3月19日发生今年以来的第二次大罢工,法国政府最担心早前在海外属地瓜德罗普岛发生的大型骚乱会蔓延到本土。左右两翼传媒近日亦不断发表评论文章,将大罢工与瓜德罗普骚乱联系起来,一方强调工会有能力控制示威,另一方则警告极左势力会因此崛起。

  左翼报章《解放报》呼吁示威者“反对只照顾商界的刺激经济方案”,中间偏左的《世界报》评论员则称:“工会不会将瓜德罗普发生的事情带到本土,他们会负责任地管理好这场示威。”

  右翼评论员则一致警告示威和暴力行动不能解决问题。《费加罗报》批评示威者“宁可在街上打打闹闹,不愿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论坛报》更指示威无必要:“示威反对经济危机,犹如抗议禁止寒冬,毫无常识。”

  (综合新华社、《南方日报》、《东南快报》)

  □林佳鸣

  笔者亲历了今年1月29日的法国大罢工,对法国的“罢工文化”有了深切的体会。

  出行受阻,法国人却没有怨言

  民众对罢工也大多持同情态度,遇到火车晚点、取消或拥挤不堪,都很少口出怨言。最多只是耸耸肩,说一句“这就是生活”。

  因为1月29日这一天是“黑色星期四”,很多同事不是干脆休假,就是在前一天下班时,就把工作电脑带回家,舒舒服服地做SOHO。

  我到达公司的过程还算顺利。这种提前一个星期通知的罢工早已让巴黎人习以为常:前一天晚上查好时刻表,第二天提前出门。车站里显然有许多和我想法一致的人,大家都裹得严严实实,表情漠然地在站台上等车。

  远处传来轰轰的声音,人们不约而同地探头张望;一趟列车缓缓驶来,大家都长舒一口气;列车停下,车厢里已经塞得水泄不通,大家又不禁摇头叹气,但是再挤也得硬着头皮上,因为下一班火车可能是半小时或40分钟以后。有时在你等了30分钟后,车站里会响起工作人员平静的广播:请注意,我们很抱歉地通知您,下一班开往巴黎的火车已经取消。

  于是车外的人大喊,“请向里走走!”车内的人也喊:“没处下脚了!”一番挣扎之后,有些人无奈放弃,也有不甘心的人伸开手脚,做“大”字状扒住车门,幻想自己的身体可以薄成纸片模样。只见车门关了又开,开了又关,最后载着满车厢因为你踩了我的脚、我碰了你的头而此起彼伏的“Par-don”(对不起)声,摇摇晃晃地驶向下一站。

  这一幕在法国实在是家常便饭。全世界最强的工会在欧洲,而欧洲最强的工会在法国。法国除了葡萄酒和奢侈品之外,罢工之多之随便也是大大有名。一旦工会认定政府的某项措施,或者雇主的某种想法会造成裁员或损害员工的既得利益,就会立刻“揭竿而起”,组织罢工、示威、游行,逼迫政府和雇主让步。

  工会最厉害的地方,是谁的面子都不给。2005年巴黎争取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工会就选在奥运评估团到达巴黎的第二天举行罢工。历史上还有好几个法国总统就是因为罢工风潮,被搞得灰头土脸。

  在法国,罢工几乎是最有效的劳资纠纷解决方法,同时它又是合法的。参加者不会因为没有上班而受到惩罚,月底工资照发,分文不少,毫无后顾之忧。民众对罢工也大多持同情态度,遇到火车晚点、取消或拥挤不堪,都很少口出怨言。最多只是耸耸肩,说一句“这就是生活”。

  我私底下一直认为,法国人爱罢工的传统,部分来自于他们对说话的热爱。和法国人一起开会,气氛一定热烈,发言必然积极,但最后是否言之有物,永远是第二位的——我说了什么不要紧,关键是我说话的权利一定要用足。

  这种对话语权的痴迷,反映到政治上,就成了不平则鸣,不开心就上街。每年一到十月,国民议会开始讨论下一年财政预算的时候,也就进入各大公共部门罢工的高峰期。罢工目的不外乎三点: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提高福利。

  我的英国同事大卫提出一个著名观点,法国人春天上班,夏天度假,秋天罢工,冬天过节;所以他们一年只工作3个月。

  从巴士底出发的“街头大派对”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当天的巴士底广场,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五彩缤纷”:广场上到处飘着色彩鲜艳的气球,人们高举写满标语的旗帜和横幅。

  去年7月,法国国会通过了在公交铁路系统实行“最低服务原则”的法案,规定从2009年起,公交铁路系统在罢工期间,仍需提供起码的服务来保证民众日常生活。萨科齐总统信誓旦旦地说:“今后法国再发生罢工,大家都不会感觉到。”

  但1月29日这次罢工由法国八大工会发起,还得到社会党及另外十几个更为激进的左翼党派支持。根据工会公布的数字,全法参加人数达到惊人的250万。早上那点交通不便只是前奏,重头戏是下午的游行——从巴士底广场开始,一如法国大革命。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当天的巴士底广场,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五彩缤纷”:广场上到处飘着色彩鲜艳的气球,人们高举写满标语的旗帜和横幅,上面写着“我们受够了”、“成千上万的欧元应该给低薪员工而不是银行”等等。而全场最有勇气的,当数一位只穿着三角内裤站在车顶上的老兄,他心中的革命热情显然击败了零摄氏度左右的气温。

  组织者相当投入,摆摊设点散发传单,忙得不亦乐乎。像我这样明显只是凑热闹的好事者,一圈下来手里也积了一大摞纸头。

  最开心的应该是混迹于人群中卖饮料小吃的小贩,收钱收到手软,看见我就用中文直喊:“你好!你好!”但人家热情归热情,一瓶水的价格照样比平时贵一倍。

  浩浩荡荡的人群离开巴士底,向共和国广场进发,终点是巴黎歌剧院。我从来没见到巴黎街道如此拥挤过:一眼望去,密密麻麻全是人,让我忽然有置身中国春运的错觉。一路上不停地有人加入进来,有些人还拖家带口——左手拉着孩子,右手牵着狗。队伍越拉越长,放音乐的放音乐,喊口号的喊口号,模仿秀的模仿秀,倒也乱中有序。

  走过一个街口,街边有几个人举着一条大大的横幅站在那里:“今后法国再发生罢工,人们都感觉不到?今天就是证明!”博得游行人群一阵热烈的口哨声。一路观察下来,参加游行的大多是白人,几乎看不到阿拉伯人和黑人。难得有几张亚洲面孔闪过,一看就是和我一样的伪革命分子。事实上,在法国热衷于罢工的,并不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群体,反倒几乎全是享受特殊福利制度的公共部门员工,如交通、邮政、教育、电力等等。这些部门工作稳定,福利高,几乎没有被炒鱿鱼的风险。(据《外滩画报》)新闻背景

  金融危机重创法国

  全球性金融危机自去年8月爆发以来,已经给法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法国经济颓势仍然难以扭转,巴黎CAC股市指数连创历史新低,全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降,法国经济正处于30年来最困难的时期。

  去年12月份,法国新增失业人数达到4.58万人,比11月增长2.2%。雪上加霜的是,今年1月的失业人数又有新的增长。2月25日,法国电视台LCI透露:法国今年1月新增失业人数已经创纪录地达到9万人。法国总统府秘书长表示:法国正处在危机的中心,并且还将面临几个困难的月份。

  2008年法国新增失业人口达到21.8万人,为1993年来的最高值,年增加幅度为11.4%。目前法国失业人口总数已经达到惊人的211.4万人,预料在未来12个月,失业率或会升至10%,对一个人口总数只有6000万的西欧国家来说,这个数字堪称严重。 (宗合)

  饿着肚子难做领袖

  自萨科齐上台以来,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就表现得分外活跃。去年俄格冲突的战火中,萨科齐在第比利斯与莫斯科之间往来穿梭,力推双方达成停火协议。今年加沙冲突的硝烟里,萨科齐在中东忙前忙后,连欧盟中东问题特使布莱尔都不得不站在这个法国小个子的阴影之中。

  至于萨科齐刚刚提出的全面重返北约,表面上是放弃戴高乐主义,准备随着星条旗起舞,实质上却隐藏着趁美国进入30年来最虚弱时期,夺取北约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军事组织领导权的精妙盘算。

  萨科齐上任以来的一连串组合拳,背后隐藏着渴望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使法国成为世界领袖(起码是之一)的雄心壮志。

  面对金融海啸,萨科齐提出的借机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并作出重投资、轻消费的决策,与其外交政策遥相呼应。可是,法国人民对总统的野心显然不买账。“世界领袖”的雄心壮志,在国内经济的欲振乏力面前,多少有点色厉内荏的味道。在世界各国政府几乎都集中精力对付金融海啸的主旋律之中,萨科齐的高调门儿听起来更像是跑了调。

  (韩自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