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自卫队谋划出兵阿富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6日14:04  世界新闻报

  日自卫队谋划出兵阿富汗

  日本正在脱离“专守防卫”职能,向世界各地投放兵力

  《世界新闻报》特约记者/高倚天

  3月23日,美联社发表文章称,在美国的首肯下,日本领导人正在改变日本自卫队“待在家里的部队”这一形象。今后日本自卫队虽依然以本土防御为中心,但将允许向世界各地投放兵力以执行“广泛的任务”。

  日美军演指向阿富汗

  美联社称,自1945年以后,日本自卫队的职能在宪法上都是很单一的,那就是保卫日本本土的安全,不过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事实上,日本自卫队已走出国门。“9·11”事件后,日本国会通过了《反恐特别措施法》,以支援美英等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日本政府随后向海外派遣了自卫队,为在印度洋上活动的美英等多国海军舰船提供燃料及后勤保障服务。2003年7月,日本又通过《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于当年12月向伊拉克派出了陆上自卫队,执行人道主义援助任务。虽然在上述行动中日本自卫队没有从事作战任务,但已经开创了二战后日本向海外派兵的先例。

  今年3月,日本还派出“涟”号和“五月雨”号两艘先进驱逐舰前往索马里附近海域打击海盗,这次行动是以《自卫队法》允许的“海上警备行动”名义来派遣的,但外界分析认为这次自卫队和以前执行“非战斗”任务不同,有可能会动用武力。因为日本内阁已制定了“海盗应对法案”,一旦该法案提交立法机构并获通过,日舰将获得授权保护他国船只和人员,舰载人员也将获权“不受限制地”使用武器。

  目前,日本议员们正在仔细考虑美国提出的要求,即派遣地面部队支持美国总统奥马巴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计划。今年3月初,日本派出陆上自卫队第18步兵团与美国肯塔基州国民警卫队第149步兵团第1营及驻日美军,在日本北海道进行了代号为“北风”的年度联合军演。美方指挥官评价称,这次军演两军进行了更多的联合攻击训练和更多的协同,指挥控制更加紧密,和以前军演中日本自卫队主要负责后勤支援不同。“这对于以后日本自卫队在伊拉克或者阿富汗和美军并肩作战可以提供有益经验”。

  不过,日本第18步兵团指挥官川井贤治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称,此次演习并非“专门为了日本向海外派兵做准备”,“防卫是我们的使命,这并没有改变”。即便如此,美联社评论认为,日本自卫队正在履行新的、更具攻击性的使命,这是不能让人忽视的。

  军事实力超出防卫需求

  美联社认为,虽然中国的军费每年都在递增,但日本军队才是世界上经费最充足的军队之一,日自卫队有24万人,其中海上自卫队实力在亚洲地区首屈一指,仅次于美国海军。

  日本在法律上限制发展远程打击能力,例如增加航母或者购买空中加油机,因为这超出了防卫需求。但这些限制正在逐渐被打破。例如3月18日服役的“日向号”驱逐舰,无论从排水量、动力、外观设计来看,都被专家视为是一艘不折不扣的航母。另外日本还向美国订购了4架KC-767J加油机,将在今年年底前交付完毕。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加油机之一,其服役可以大大延伸日本航空自卫队的作战范围。日本现役F-15J战斗机和F-2战斗机经过空中加油后,作战半径都可成倍增加。日本自卫队由此具备了远程投放兵力的能力,可以前往其他国家作战,这已脱离了日本宪法规定的“专守防卫”职能。

  而且,日本和美国紧密合作,耗资数十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声称是为了防止朝鲜的弹道导弹攻击,保护日本及5万驻日美军。

  《世界新闻报》

  新闻分析 / ANALYSIS

  出兵海外形成共识

  在谈到日本向海外派兵的前景时,美国兰德公司的著名防务专家埃里克·赫金博瑟姆表示,“我确信,日本自卫队今后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是由许多国际和国内的因素促成的。”赫金博瑟姆所说的国内和国际因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日本国内政治力量反对海外派兵的声音日渐式微,日本的两大政党都赞成日本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二是美国表示欢迎一个强大的日本来支援美军,制衡中国日益增强的军事力量;三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作祟,特别是中国要发展航母的消息引起了日本的高度“警惕”。

  日本东京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渡边恒雄也认为日本向海外派兵的趋势会加强,他说:“日本正逐渐向这个方向前进。日本决策圈已经对此达成了含糊的一致。但是,日本普通民众和政界之间还没有取得共识。因此,日本政界、研究机构以及媒体应该发挥桥梁沟通作用。”(高倚天)

  《世界新闻报》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