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德国媒体诬称中国搞“新殖民主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5日08:22  环球时报

  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正常合作时不时受到西方的指责。13日,有德国媒体又在报道中将中国在海外租赁土地、进行农业种植的项目与“新殖民主义”联系起来,并称这样的项目给当地造成一系列问题。对此,有中国专家表示,西方才是殖民主义的始作俑者,现在却将“新殖民主义”的帽子扣向中国很不公平。

  “德国之声”援引《南德意志报》的报道说,现在一些富有国家和大公司购买或租赁穷国的肥沃农田,在牺牲穷国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为富国生产粮食,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把这一新做法称为“新殖民主义”。租赁这些土地的国家主要是为保障本国粮食供应并获取利润。金融危机期间,一些大型农业公司等纷纷开始投资海外农田。

  报道随后将靶子对准中国,称“中国的名声尤为不好”。文章说,随着急速的工业化、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和沙漠化,中国的农田面积正在收缩。为了满足日益增大的粮食需求,中国农业部门多年来鼓励本国农业企业在国外购买适宜耕作的土地。在巴西,中国想租赁土地种植大豆;在津巴布韦,中国获得10万公顷种植玉米的土地。向中国出租或出售耕地的国家名单很长,而且并非都是民主合法政府,比如在缅甸,中国公司既与军人政权合作,也与反叛的民兵合作,“迫使”农民种植新品种水稻出口中国。

  文章还称,这可能对当地农业生态带来危害,造成水土流失、物种减少、经营单一。另外,对于开发的外国公司来说,也有很大的风险,当地人不会长期看着自己土地上收获的粮食运往国外,而自己却在忍饥挨饿。长期来看,这样的政策将导致社会和生态灾难。

  中国农科院粮食问题专家尹昌斌1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种所谓的“新殖民主义”论调是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比较流行的说法,现在已经过时,将帽子扣向中国很不合适。尹昌斌认为,到外国种地和开矿都是经济行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些行为非常正常。同时,到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种地、开矿,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利,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就业问题解决了,一个国家的很多社会问题就跟着解决了。

  尹昌斌曾赴莫桑比克进行农业考察。据他介绍,莫桑比克的荒地面积很大,耕种技术很落后,产量也非常低。中国和南非等国把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了那里。尹昌斌说,莫桑比克也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即使在试种阶段,都明确规定了外国雇佣当地农民的比例,社会和生态灾难的说法明显言过其实。▲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沈松 本报记者 常黎明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