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巴马带动美国人读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4日16:04  世界新闻报

  他每天晚上都读小说《荷兰》,据称该书反映了“外交新思维”

  胡朗

  据美国《出版商周刊》报道,现任总统奥巴马已经有了两个新绰号:“文学总统”和“新奥普拉”(奥普拉系美国著名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不久前,奥巴马在接受《纽约时报杂志》记者大卫·利奥哈特的采访时说,他已经“厌倦了读图书梗概,现在每天晚上都在啃一本小说”。这部小说就是约瑟夫·奥尼尔(1964—)的《荷兰》。该消息一经披露,出版商赶紧借势加印。

  出版商感谢奥巴马

  2008年5月,小说《荷兰》由兰登书屋旗下的万神殿出版公司出版,市场反应良好,年末一度荣登《纽约时报书评》十佳图书行列。出版方的发言人保罗·博加德说,该小说迄今为止已经卖掉了9万册。但是,因为新总统的首肯,兰登书屋决定马上再加印2500册,以防市场断货。同时,兰登旗下的平装本出版商也说,奥巴马的评论带动了该小说两位数的增长,他们已在5月7日顺势推出平装本,首印达7万册。“奥巴马效应”开始显现,令奥普拉也失去了光彩。

  如此销售势头,无疑出乎作者约瑟夫·奥尼尔的意料。这位爱尔兰出生、荷兰长大的美国作家,费时7年创作了该书,可谓用心良苦,小说热卖也算是对他辛苦努力的回报吧。博加德不无谄媚地说,“这说明,我们的总统,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正在花时间看一本书。我们的一号领导爱看小说,充分说明这个国家运转良好。”博加德感谢奥巴马总统说他“在一本小说的字里行间找到慰藉”,他认为,这会让美国人找到共鸣,促进大众阅读,共渡过经济难关。

  “9·11”带出族群故事

  《荷兰》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纽约的荷兰籍石油期货分析师汉斯的生活。汉斯·范·登·布鲁克1998年和英国妻子蕾切尔一道移居纽约,住在曼哈顿下城。先是汉斯的母亲去世了,接着又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汉斯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们一家逃到上城区,住进了简陋而迷人的切尔西酒店,然而正是在酒店里,汉斯和蕾切尔的婚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蕾切尔是英国人,曾做过律师,她判断“9·11”之后的美国充满了不安定因素,前途难以预测,因此坚决主张带着年幼的儿子返回英国。她说,只有远离这个“精神错乱”的美国,远离乔治·布什,他们一家才有安全感。而汉斯的观点则截然不同,他像热爱他的出生地荷兰一样热爱他寄居的美国,况且形势还没有糟糕到非走不可的地步。他说,“这可能是个历史性的错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目前我们是否处在大灾难之中,像上世纪30年代时的欧洲犹太人,或古城庞贝最后的居民;还是处在可能的大灾难之中,像冷战时的纽约﹑伦敦﹑华盛顿。”但他雄辩的推理和分析并不能使蕾切尔回心转意。最终二人达成一致:蕾切尔带着儿子回伦敦居住,汉斯则继续生活在美国。

  汉斯独自在纽约度过一个夏天。多少个周末,他躺在公寓的地板上,想着自己的生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生活中唯一的亮点是星期六,他到郊区去打板球,打板球让他回想起自己在荷兰度过的少年时光。因为打板球,他认识了一个特立尼达裔的生意人恰克。表面上,恰克是个犹太食品供应商,实际上却是通过经营地下赌场赚取高额的收入。作为外来移民,恰克始终怀有远大的抱负: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在布鲁克林建一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板球运动中心——一来可以挣钱,二来可以促进友谊,让美国人更好地了解印巴人和特立尼达人。“美国人看不清这个世界,只是他们觉得自己能看清而已。这一点不用我说了。看看我们面临的问题,乱糟糟的,没准会变得更坏。我说,怎么才能让美国人和印度人和穆斯林有共同点呢?”板球运动可以,恰克对此深信不疑。

  两个似乎不太可能成为朋友的人成了朋友。两个人一块照料恰克逐渐成形的板球场地,一块在城市里漫游。对汉斯来说,恰克天生的乐观主义和目标动力代表着一种生活;如果能抓住机会,他就有可能从死气沉沉中解脱出来。汉斯本能地觉得自己应该和恰克保持距离,因为恰克过于执著于他闪光的梦想,也许为了他的梦想会不择手段。然而,恰克并没有实现他的美国梦,他的尸体在小说一开始就在路边水沟里被人发现,手上戴着手铐,显然是谋杀。

  故事有个大团圆的结局。最后,蕾切尔携子回到纽约,一家人重新团聚。恰克的故事仅仅是一段插曲,生活又像从前一样,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但汉斯却认为,经历了“9·11”,经历了和恰克的交往,他的内心对于族群与身份认同等观点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们都已受伤,所以再也无法回到过去。”

  小说反映了奥巴马的“外交新思维”?

  小说中借人物之口,对当下美国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都有所品评,想必这也是令奥巴马总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恰克抨击美国人自以为是的道德观:“我们希望跟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有共同点”——而现实是,除了在板球场,到哪里才能找到这样的共同点呢?”恰克对美国的前途持悲观态度,认为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战争和全球性的“反恐”行动会将美国拖入黑暗的深渊。这些是恰克的声音,更是奥尼尔的声音,也许还代表着奥巴马的“外交新思维”的声音?

  作者奥尼尔是个荷兰味浓郁的爱尔兰人,现在和妻儿生活在纽约,是个热心的板球手。小说中对板球的细致描写都来自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毕业于剑桥大学。在英国从事律师职业长达10年之久,而且还曾经手过特立尼达死囚案。这些生活积累让他的小说非常贴近现实。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时候,奥尼尔已经构思好了《荷兰》的开头。他想写一本关于在纽约生活的荷兰人的故事。后来,恐怖袭击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新问题随着写作的进程逐渐融入到小说中,并且变成了小说的主题。

  《纽约时报书评》总编辑德怀特·加纳给予了该小说很高的评价。他说,《荷兰》是世贸大楼倒塌后我们读过的关于纽约和伦敦生活的“最机智、最愤怒、最准确、最阴郁”的一部小说;评论家詹姆斯·伍德则认为,这本书是“他所读过的最不寻常的后殖民小说”。他还说,这本书其实是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后殖民改写。虽然得到美国人的认可,《荷兰》最终还是没能进入当年英国布克奖的决选名单。不过,2009年4月,美国笔会/福克纳文学奖的小说奖颁给了《荷兰》,多少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但评论界还是在这一点上取得了共识:奥尼尔的《荷兰》、伊恩·麦克尤恩的《星期六》、堂·德里罗的《坠楼者》,以及J.S.弗尔的《极度喧哗与异样紧密》这几本小说,都是因对恐怖袭击事件进行深入反思而被认为是反映后“9·1 1”时代生活的优秀作品。

  链接/LINK

  总统真的读小说吗

  以前,美国历届总统都有专门的班子为自己打理各种讲话提纲,总统发言要看提示卡片(notecards)和提示机(teleprompter)。奥巴马人气太旺,又没有三头六臂,天知道他说自己正在“读一本小说”,是根据采访提纲准备好了写在提示机上的呢,还是他真的正在看?CNN的网站报道了这条新闻,读者的跟帖五花八门:

  做个美国人很光荣:读提示机上的讲词怎么了?每个总统都得用。你自己搞个不加准备的演讲试试看。停止抱怨吧,多为国家干点事。这是个自由国家,总统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

  Kissimmee:我猜他大概在偷偷看查韦斯送给他的书。

  Eva,VA:好——亚马逊排行榜倒是上去了。

  Agirl:我觉得他读的不是讲词提示上的东西。

  Seebofubar:我希望他读读《怎么面试一份新工作》,也许他不久后就能用得着了。

  justanother"arrogant"American:他肯定在读马克思写的《共产党宣言》,还有查韦斯给他的书。现在,奥巴马已经会引用书中的话为美国干的“坏事”道歉了。

  Gene:简直比奥普拉还厉害,这书已经升至亚马逊排行榜的第一名了。

  SweetCee:回家的路上买了一本。

  MarcinVirginia:我想他早就读完了《共产党宣言》了。

  OchoRios:他还有时间看小说……看看这经济……太疯狂了。

  PatriotGuy:肯定是讲词提示机上说的。

  MississippiMike:太棒了!这么说我们的总统已经厌倦他竞选时答应为民众服务4年的承诺了。前 100天不仅干得不好,还厌倦了。真不错啊。

  马丁·施耐德:我也读了!几乎看完了!我敢断定这是我第一次和总统同时读同一本小说。克林顿读过库尔特·安德森的《世纪之交》吗?布什时代我没读过什么书……我欣赏奥巴马的趣味。

  在MSN上碰到好几个人说《荷兰》所谓宣传有些过头了。不过平心而论,小说本身还真不错,尽管媒体老是宣传让人烦。不知道奥巴马懂多少板球,反正我是一点不懂。

  (胡朗)

  《世界新闻报》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