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选举演变成骚乱,无论怎么看都是个悲剧。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是因为选举结果和先前预测与民意调查的结果相差太大,从而让人不得不怀疑有人作弊。于是失利者示威寻求公道;当权者动用警力进行镇压,并且时不时封锁媒体,冲突愈演愈烈。
之前的调查结果,被看成“改革派”的穆萨维即使不能获胜,也会咬住艾哈麦迪·内贾德,进行一番惨烈的割喉战,甚至进入第二轮。岂料官方公布结果,内贾德居然获得六成以上选票,一轮定结果。
当然,这个结果有诸多疑点。比如,结果在投票结束两个小时后就公布,对于涉及几千万选民、手工投票和计票的大选来说,这个结果实在快得不寻常;一些投票站提前关闭;据说内贾德在某些选区的得票比它们的选民人数还要多等等。一句话,如果没有疑点,伊朗最高领袖也不可能下令调查传说中的“选举舞弊”、部分地区重新计票。
实际上,难以接受落差、关心这些疑点的,不仅是伊朗国内的反对派,国际社会也非常关注,尤其是西方国家。因为西方政府和媒体在选前都自觉不自觉地希望“改革派”的穆萨维能够成为“改变伊朗命运的人”。下面专谈西方媒体的期望和落差这一点。
客观说来,盼望伊朗通过选举产生一位“理性、务实”的改革派领导人的确没有什么错。但是西方媒体在伊朗问题上,却过分地将自己对伊朗的希望,转化为对伊朗的印象,而与伊朗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当然,并非所有西方媒体都如此,颇有一些西方媒体和文章在这几天进行了很清醒的反思)。
长期以来,在观察和报道时候,西方媒体喜欢把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势力简单区分为顽固的“保守派”和向往自由的“改革派”,并点出其中代表人物。在采访过程中,西方记者也往往倾向于和会说英语的人群、年轻的人群打交道。这恰恰是比较注重“民主和自由”价值的群体。因此,西方媒体通常很容易得出“这个国家有一股追求民主自由的要求改革力量”的印象。正是这一点,让外部的人在观察伊朗选举时,高估了改革派的力量。即使是这次民意调查,也有人认为,很多民意调查是通过电话进行,而伊朗的电话普及率很低(2005年为26.32%),所以也有偏颇。
然而,伊朗的现实可能和这个印象有差别。内贾德有问题,这是不能否认的。但是,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说,内贾德的确有吸引选民的地方:极端保守的他谈论信仰,这对一个虔诚的宗教大国来说,吸引力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出身微寒、平民作风的他谈论反腐,这对一个腐败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很有吸引力。这就足以让很多选民原谅他失败的经济政策。他还不断谈安全和尊严,这对经历过两伊战争的人和那些民族主义者和珍视伊朗文化的人来说,是非常入耳的。(当然,这不是说穆萨维没有优势,而是说内贾德不像西方媒体说的那么被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媒体根据自己意愿构筑起来的伊朗印象,一旦与伊朗复杂的现实相遇,就被撞得粉碎。面对伊朗的选举的落差感到难以接受,其实也是西方媒体造成的难以避免的结果———虽然选择有舞弊嫌疑并镇压示威的内贾德,对伊朗发展来说也许是个错误。·钱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