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韩国驻华大使官邸的合影,左起张庭延、谭静、权丙铉、张瑞杰(建交谈判中方代表)、辛正承(现驻华大使)。
作为首任驻韩大使,张庭延认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沟通”。这两个字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并非一帆风顺。“主要问题是不理解。中韩隔绝了几十年,又打过仗,韩国对中国的很多做法不理解。而且从历史上讲,韩国是中国的属国,更使韩国对中国疑虑重重。我到任之后,要和各个方面多接触”。
他到任后的第一次记者见面会,就起了风波:韩国记者用挑衅的问题来欢迎这位首任大使。记者问:“建交谈判中,对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参战给韩国带来的灾难性损失,中国做没做出赔礼道歉?”按韩国舆论的想法,韩国既然答应了与台湾断交,中国就该相应地答应赔礼道歉的要求。
张大使的回答很干脆:“谈判时没有赔礼道歉过,今后也不会。中国出兵作战是因为当时面临着美国的轰炸,国家安全受到了威胁。”
次日,韩国一些主要报纸发表文章,对“大国大使”进行了无端指责。第二次记者招待会在韩国新闻中心举行,电视现场转播,早上7点半,新闻节目就把镜头转向了张庭延,这次张大使警惕了,“你挑衅,我不跟着你的话茬儿走。”
不出所料,记者又问及朝鲜战争问题,张大使说:“中韩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立场可能不同,但这没有妨碍两国关系正常化。我们应着眼未来,求同存异,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这番话讲完,效果果然比前一次好很多。
这段“智斗”韩国媒体的经历,如今已成一段有趣的往事,张大使笑言:“在任6年,小的磕磕碰碰难免,但没有遇到很大的障碍”。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张庭延大使一口流利的韩语,在驻韩大使中间是极少见的,无论讲演、会谈、参加招待会,张大使基本不带翻译,这让韩国人感到很受尊重,因此他常常听到来自韩国朋友的赞叹:“你是大国的大使,能讲我们的话,不简单!”
从1992年到1998年,张大使在任6年里中韩关系发展很快。采访中张大使不止一次地说:“中韩关系得以松动、改善和发展,从根本上讲应该说是小平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思想的成果。”
“中韩建交最大的意义是互利双赢,现在,中国是韩国的第一贸易伙伴、第一出口国,它和美国、日本的双边贸易来往,加起来等于和中国的贸易来往,韩国六七个城市和我们十几个城市有直航,每年有400多万韩国人来中国,建交以来这十几年间中韩关系的变化真是很大。”张大使感叹道。
采访结束时,张大使拿出自己与夫人谭静合著的《出使韩国》和《永远的记忆》两册书赠送记者,“汉城六年”、“漫笔韩国”、“心中的留念”……书中一篇篇隽永的文章、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无不在讲述中韩关系向前发展的每一步。
的确,就像书名“永远的记忆”一样,中韩两国由互不来往到今日交往最为密切的友邦,那段跨越藩篱、打通壁垒、走向合作的历程,早已化作两国人民心中永远的记忆。
本报记者 李扬 (张庭延简历见昨天本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