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迪
今天,在大多数日本人眼中,中国逐渐变得“阳光”。主要还是因为,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现在的日本主要媒体,假如缺了中国要素,就做不成“一桌筵席”。这让我们觉得好笑——那些曾经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相比之下,今天的日本既有“远虑”,也有“近忧”。“近忧”就是金融危机,而“远虑”则是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速。这两个问题均导致日本内需减少,从而被称为“日本未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对日本决策层来说,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并举,是维持日本经济发展的现实政策。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上个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的《2009年版通商白皮书》提出要重视亚洲“新中间层”消费者。
现在,日本大报上每天关于中国的消息不可胜数。笔者以前还会特意数一下,今天日本经济新闻有几条中国报道,但现在关于中国的新闻已经太多了。而且,此间媒体中的中国经济消息,确实给日本读者以很大鼓舞。例如7月31日《钻石》网络版在一篇署名报道中写道:“中国上半年汽车销售量为609万辆,超过同期美国的480万辆、日本的218万辆。在这个大背景下,东风日产在中国市场大跃进,销售额同比增加41%。”受中国市场刺激,日前日产宣布在广州追加投资700亿日元,而且要在3年之内,将该公司在广州的生产能力从目前的42万辆提高至70万辆。
今天,日本报纸读者和电视观众会在媒体上发现一个新的中国。这个中国不同于20年前,甚至也不同于一年之前。20年前的日本媒体,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充斥版面和镜头。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18年前,笔者在东京做访问学者,那时,日本报纸甚至连续几天都不出现中国字样,这种现象让笔者十分困惑,所以才自己动手,编了一份日文版的《中国经济新闻》。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之后,中国经济迅速向市场经济转变。从那以后,日本媒体中的中国报道才逐渐转多。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媒体的中国报道历经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至90年代末期。初期是倾向使用欧美人权框架来报道中国,负面内容较多。此外,在两岸关系方面,强调大陆“威压”的内容较多。在两国关系方面,日本媒体强调中国老百姓不知道日本对华ODA,中国政府、人民不感谢日本对华援助,等等。
第二阶段始于90年代末,终于2008年。在这一阶段的日本媒体中,中国成为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问题国家”。他们将所谓“人权问题”转换成具体问题,如对日本驻沈阳领馆的“侵入”、有毒食品、“无法”国家等,甚至在媒体的塑造下,中国成为一个令人恐怖的“反日国家”。
这段历史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段时间中国经济高速跃进,经济增长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而同一时期日本经济长期停滞,对于其内政与外交,舆论惶惑不安。而很不巧的是,当时的小泉政府以强硬手法处理外交问题,导致日本媒体突出了中国的负面消息。
在上述两个时期,尽管日本媒体不断报道有关中国的经济消息,但这些正面消息多在批评中国消息之下被淹没了。但到了今天,中国经济的巨大容量与迅速发展,以及中日彼此关系的日益对等,使得日本舆论界认识到,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可给每个国民带来切身的好处。
以前,读日本媒体的中国报道,仿佛就是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审判。但现在,日本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已经开始发生改变。在这个新的报道模式下,中国同时具有几种符号:首先是“世界经济大国”;其次,解决全球事务时中国不能缺位;此外,日中合作有助日本发展。
日本媒体上的中国形象变化,已经开始影响到日本读者与视听者的中国观。媒体报道的各种有关中国经济的积极、正面的消息,对深陷危机的日本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光明的要素。在今年的日本媒体上,中国在某些方面甚至成了日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