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众议院选举30日结束。投票站出口民调结果显示,日本民主党以压倒性优势击败自由民主党,打破后者50多年几乎不间断的垄断性执政地位。
一些分析师说,日本社会人心思变,这场历史性的政坛“大地震”迟早要发生。但政坛“变天”并不能立即导致政策大幅度转向,日本革新之路任重道远。
战后体制终结?
美国《时代》周刊形容,周日的选举为日本1955年以来最重要选举,导致政治版图发生根本性变化。
按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问题分析师杰拉尔德·柯蒂斯的观点,自民党没能及时自我调整,适应日本社会现实,失败是一种必然。
按照他的说法,日本经济上世纪90年代陷入停滞,经历“失去的10年”,但自民党缺乏应对措施,导致反对派势力增强。2007年,民主党历史性取得国会上议院多数席位,成为自民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对手。
但前首相小泉纯一郎高举变革大旗,带领自民党取得2005年众院选举胜利,推迟了自民党“崩盘”日期的到来。随着小泉2006年下台,改革陷入失败,自民党陷入更深信任危机。
“日本公众等待时机宣泄他们的不满,自民党清楚这一点,(前首相)安倍晋三、福田康夫和麻生太郎都清楚这一点,”柯蒂斯说,自民党领导人坚持到最后一刻,但无法逃避失败命运。
柯蒂斯将自民党的失败看成日本战后体制的终结,“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时代的开始,但今后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日本共同通讯社报道,选举或许催生日本两党执政体制,但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包括民主党能否展现成熟的执政能力以及明年的参议院选举。
经济突破不易
虽然选民借助选票吹响变革号角,但日本经济、政治难题由来已久,民主党短期内难有大的作为。
一些分析师说,选民最期待新政府采取得力措施,促进经济好转,但他们可能失望。
虽然日本政府本月发布的经济数据表明,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季度增长了0.9%,为5个季度以来首次呈现正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告别了持续20多年的滞涨状态。不少经济分析师认为,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
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失业率为5.7%,创下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高纪录。众多日本选民对今后生活感到担忧。
面对经济难题,民主党和自民党推出的措施并无实质性区别。自民党称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初见成效,承诺2年内实现2%的经济增长率,3年内创造200万个就业机会。民主党则批评自民党刺激方案构成巨大财政浪费,主张修改刺激计划,将更多资金用于扩大居民消费。
日本社会老龄化程度高,社保费用不断上升。自民党承诺,到2010年财政年度,如果实现经济复苏,将上调5%的消费税。民主党则承诺这一税率至少4年不变。
一些分析师说,自民党和民主党的经济革新计划都没能触及日本经济深层次问题,无法解决经济结构性缺陷。
美国新际集团分析师柯比·戴利说,尽管民主党或许“将自民党踢出办公室”,但还没有找到让日本重回经济稳定增长的“路线图”,“没有多少正准备实施的变革”。
“革命”需要渐进
竞选活动中,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抨击自民党执政下的“陈旧的官僚政治”,承诺建立以国民为主体的政治。
但一些分析师指出,日本官僚政治存在多年,难以撼动。
尽管民主党为此拟定限制议员世袭、全面禁止企业与团体献金等,但实施起来难度颇大。
以限制世袭为例,鸠山和首相麻生两人都为世袭收益者,祖父辈中都有人出任首相。此次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大约三分之一的候选人在“父辈的土地上”作战,民主党这一比例大约10%。
此次众院选举竞选过程也显示出世袭的强大生命力。世袭竞争者家族在当地多年经营,竞选资金和人脉关系非新来者所能比。
前首相小泉的儿子、28岁的小泉进次郎继承父亲衣钵,在神奈川县第11选区横须贺市和三浦市角逐众议员席位。他的主要对手为民主党新人、27岁的横夈胜仁。
竞选活动中,小泉进次郎所到之处人群涌动,不少人专程前来一睹这名前首相儿子。
横夈是一名卡车司机的儿子。他希望自己能胜出,但他承认,自己与小泉进次郎的较量如同蚂蚁对抗大象。
但出口民调显示,这次选举出现了一些“大佬”惨败的例子,如前首相海部俊树、前外相中山太郎等人失去自己的选区。这表明抛弃世袭制并非没有希望,只不过需要时间。
外交或许微调
鸠山选举前说,他认为日本的外交政策应该更加独立,减少对美国的过度依赖,使双方关系更“平等”,同时更多关注中国等亚洲国家。
日本是美国最亲密盟友之一。现阶段,美国在日本驻扎有大约4.7万名士兵,同时为后者提供核保护伞。民主党先前多次反对日本“加入美国人的战争”,建议减少驻日美军基地。
但鸠山同时表明,一旦当选首相,依然会将日美安保条约作为日本外交的基石。
一些分析师说,民主党有关外交政策的一些说法带有吸引选民注意的成分,如果民主党获取政权,将采取务实态度,不太可能大幅度调整外交政策。
根据美国田纳西天普大学日本问题分析师罗伯特·杜哈里克的分析,民主党获胜后,将主动打消美国的顾虑,同时加强与中国等邻国的关系。
“民主党一旦执政,国内问题就够他们发愁的,”他说,他们不愿让日本公众担惊受怕,有更多理由避免外交政策大调整。(韩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