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能顺风顺水地执政吗?民主党的执政会昙花一现吗?中日关系会因为大选而出现重大转变吗?带着这些问题,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前外交部副部长、驻日大使、著名日本问题专家徐敦信,请他就日本当下的政局和未来日本的外交战略发表看法和评论。
小泉改革副作用大
在小泉实行的百分之百的市场主义、百分之百的竞争的改革中,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护,或者说保护比例削弱了,直接造成了过去几十年长期支持自民党的“票田”受到了削弱。
时代周报:此次日本大选原在野的民主党获得了480个总议席中的308席,原执政党自民党则是从上次大选的300个议席下降到119席,你如何看待这个结果?
徐敦信:第一是意料之中,第二是意料之外。“意料之中”,即是自民党的失败和民主党的获胜是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即在我看来民主党的压倒性胜利的确出乎意料。
为什么是意料之中呢?这是因为新世纪以来,日本在两个方面上出现严重的问题。第一是经济生活,第二则是日本自民党多年执政积累的弊端。日本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生产总值4万多亿美元,人均3万多美元。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几经颠簸。先是泡沫经济的破灭,经济明显倒退。随后,为了治理这个问题,日本花了长达10年的时间,日本国民称其为“失去的十年”。这样,“长期高速成长的神话破灭”,给日本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接下来的小泉当政时期,日本经济有所回暖。我认为,小泉内阁时期在经济和社会改革方面,口号响亮,也符合日本民众的需要和心情,所以一度小泉的支持率很高。但小泉的改革不是他的创造发明,也并非治理日本的灵丹妙药。实际上,小泉“抄袭”美国新经济政策的做法,试图通过改变日本迄今经济成长过程中行之有效的一些老办法,引进百分百的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即所谓“新自由主义”的做法。小泉的改革对解决日本的经济问题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有效地解决了日本的不良债权,甚至可以说带领日本经济走出了“十年阴暗的隧道”。但小泉的改革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很大副作用,其中最明显的是日本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
时代周报:是否可以说,这就是此次日本大选的一个总的时代背景?
徐敦信:简单讲,小泉的改革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一些大的垄断资本、大的金融机构得到了帮助,在改革中收益颇多。但相当多的工薪阶层的利益在改革之中受到了伤害,中下层的日本国民并没有享受到改革的成果,整个社会出现了“日本式两极分化”。此种两极分化不是简单的贫富差距,而是垄断资本得到了帮助,相反被压在底层的日本国民生活窘迫。再者,小泉改革尽管有效地解决了不良债权问题,但政府债台高筑。日本政府的负债累累,总额相当于其GDP的170%左右,一种说法是日本的债务将近8万亿美元。可想而知,日本国民每年的税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要用来偿还债务和利息,政治用税入改善民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低。
农村的情况又如何呢?农村是自民党执政的基础,但在小泉实行的百分之百的市场主义、百分之百的竞争的改革中,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护,或者说保护比例削弱了,直接造成了过去几十年长期支持自民党的“票田”受到了削弱。因此,小泉改革的副作用严重地影响了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严重地打击和削弱了农村“票田”对它的支持。
时代周报:金融危机是否是自民党这次失利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
徐敦信:大家知道,日本的经济增长有三大支柱:消费、出口,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企业家的投资。美国经济危机之后,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均受到严重影响。出口萎缩,导致资本家投资顾虑重重,解雇员工—特别是小泉改革之后的临时工制度为企业打开了方便之门,收入的下降成为必然,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日本国民对于自身的经济状况严重不满。这一切加深了日本国民对自民党的不满,导致选民将选票投给了自民党的对手民主党。
官僚统治抹杀自民党
对于选民来说,最现实的是生活问题,他们期望维持甚至是改善当前的生活而不是受到威胁。自民党官僚政治甚至荒唐到这样的地步,把老年人年金账户弄乱了。出现如此重大的失误,难怪日本国民对自民党政权不满了。
时代周报:自民党败选的政治原因是什么?
徐敦信:在我看来,一个政党如果长期执政,又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它产生的腐败和负面东西就会很多。对于自民党的执政,日本有一种形象的说法“铁三角”:即执政党自民党、财团和官僚共同操控着日本的政治生活。对于财团来讲,它们关注经济的发展和既得利益的维护,自民党最为关心的则是自身的执政地位,所以日本的大政方针是由官僚推动进行的。官僚左右国家的命运,权力非常之大。此次,民主党在竞选过程中挑战自民党的一个重要口号就是“应该由政治家来掌控日本的命运而不是官僚”,并指出如果自民党继续执政,官僚统治会令日本没有希望。
事实上,日本国民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自民党执政的一些具体问题,譬如金钱政治、派阀斗争、暗箱操作等。应该说,小泉政权上台之初,还是想大刀阔斧解决这些问题的。他有一句名言:就是把自民党搞垮了,我也要继续推进改革。所以,在推进经济自由化改革的同时,小泉还提出应积极推进政治改革,要求改革自民党并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最开始,绝大多数的日本国民十分相信小泉政权,拥护其政治改革。然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发现除了自民党党内的派系政治受到削弱外,其他的如金钱政治、官僚政治丝毫没有得到改观,仍旧是我行我素。总体说来,我认为日本国民早就对自民党长期一党执政形成的弊端不满意了,一开始人们寄望于小泉这样的人物进行改革,并给了他充裕的时间。然而,得到的结果令人更加的失望。这些无疑加剧了人们对自民党政权的不信任。
因此,此次自民党失去政权主要就是由这两点原因造成的。但最根本的是第一点,因为对于选民来说,最现实的是生活问题,他们期望维持甚至是改善当前的生活而不是受到威胁。自民党官僚政治甚至荒唐到这样的地步,把老年人年金账户弄乱了。出现如此重大的失误,难怪日本国民对自民党政权不满了。
时代周报:即将组阁的民主党候选人鸠山宣称要“建造新日本”,提倡在内政和外交上进行一系列大胆的改革。但媒体指出他的改革带有很大的理想主义成分,并认为其改革前景不太乐观,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徐敦信:我认为此次日本的变化主要反映为政治上的变化,具体说来是政权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在野党成为了执政党,而原来的执政党变成了在野党。这在战后的日本政治中非常少见,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次。至于政策的变化,还得慢慢看。事实上,政治的变化同政策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地画等号,尽管二者之间有关联。因为选举过程当中,或者说选举之前,民主党主要是站在在野党的角度考虑其政策主张的。有人指出,在野党即是反对党,它们使命就是以执政党为对手,凡是执政党支持的它们都反对,反之亦然。这可以看作在野党最大的特点,民主党很多的主张也是这样提出来的。再者,在选举过程中,一些政党为了争取选民手中的选票,会对政策作出调整、提出一些响亮的口号。我认为,关注在野党在选举过程提出的一些主张无可厚非,但重要的是还得观察它取得政权后的实际运作。一般认为,随着从在野党到执政党地位的改变,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必定受制于国内和国际形势,受制于国家的财政力量。
时代周报:民主党与自民党在政策主张上究竟有何不同?民主党上台之后又会有哪些变化?
徐敦信:要说不同,我认为,首先民主党在这次选举当中作了很多经济方面的允诺。譬如,给小学生补助,给予社会弱势群体帮助,免收全国高速公路费等。问题是,这一切都是需要财政支持。所以,自民党对民主党的主张提出了批评,认为自民党的口号虽然漂亮,但完全没有考虑财源从哪里来。对此,自民党的主张是在经济好转之后,增加消费税。尽管自民党是为了保证自己的执政地位而攻击民主党,但我以为,财源问题的确是个问题。不管是谁上台执政,自民党多年执政积累下来的债务问题是客观存在。不增加税收,相反还提出增加福利,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民主党主张节省官僚机构的开支,但这不太现实。总体说来,相比较于自民党,民主党更多地关注于社会弱势群体,关心民众的生活,这是肯定无疑的。但民主党如何做到,什么时候做到,还有待观察。
外交重心移向亚洲
民主党的想法是,当前美国的实力在下降,亚洲的力量在上升,而日本又是亚洲的一员,因此民主党主张两边都看重。
时代周报:在外交方面,你如何评价鸠山的对外战略思想?
徐敦信:自民党的外交主张是“一根弦”,它强调日美同盟是外交基础,日美关系最重要。与之相应,民主党并未否认日美同盟和日美关系的重要性,但其认为亚洲同样重要。民主党的想法是,当前美国的实力在下降,亚洲的力量在上升,而日本又是亚洲的一员,因此民主党主张两边都看重。相比较于自民党,民主党强调要搞好日本同亚洲国家的关系,要立足于亚洲发展日本。一些民主党领导人,如党副代表冈田克也就明确提出,过多地听从美国,日本会丧失其自主性。为此,他主张是在日美同盟中两国应该是平等的。这些预示着,民主党同自民党在外交政策上有差别。当然,具体如何还得看其执政后表现。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民主党重视日本与亚洲的关系,提出要立足于亚洲发展日本,并加强亚洲的一体化。日本的这一主张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也符合亚洲其他国家的愿望。基于此,我认为民主党上台之后,外交政策特别是其亚洲的政策会向好的方向调整。
时代周报:你怎么看待鸠山当选之后的中日关系?
徐敦信:我认为,鸠山的对华政策同福田内阁时期有很大的相似性。他们都主张将外交的重心放在亚洲,强调亚洲的合作和一体化;同美国的关系则主张日本的特色,强调二者之间的平等关系。至于靖国神社问题,鸠山由纪夫在没有上台之前就明确提出了他和他的阁僚不会参拜,这一点也同于福田前首相时期。应该说,鸠山这一做法明显不同于小泉和安倍内阁时期。
不过,我总体的看法是,日本的对华政策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民主党的政策调整确实是存在的,这有利于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小泉下台之后,中日关系经过这几年双方不断地努力,已经建立“战略互惠”关系,这一点应该也不会发生变化。因为这不是日本单方面的问题,而是中日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事实上,“战略互惠”关系不仅是一种口号,而且有了具体的内涵、有了具体的任务和目标、有了重点和实施的步骤。由此,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日之间矛盾和问题就将全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