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女诗人赫塔·米勒8日获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今年继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之后再次出现女性获奖者。评论认为,这也是本次诺贝尔奖评选爆出的一大冷门。
“描绘了遭剥夺者的风景”
欧洲中部时间8日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文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公布,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德国女诗人赫塔·米勒。米勒将获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3.6万美元)奖金。
瑞典文学院说,米勒“以诗歌的浓缩和散文的坦率描绘了遭剥夺者的风景”。
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女性获奖者包括赛珍珠、托妮·莫里森等。今年截至8日,已有4名女性获本年度诺贝尔奖,女性获奖人数创历年诺贝尔奖之最。
值得注意的是,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等不同,文学奖大多归属一名获奖者,而非多人。自1901年首次确定文学奖获奖者至今,这一奖项仅4次由两人分享。
“该是诗人获奖的时候了”
一些人先前预测,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可能归属诗歌。
奖项公布前,《瑞典日报》文化栏目编辑斯特凡·埃克隆德评论道:“不少人说,该是诗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了。也许今年会是一名诗人获奖。”瑞典诺尔斯泰特出版社编辑哈坎·布拉文杰持相同观点:“是该诗歌了。”
米勒1982年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低地》,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和随笔等。
■记者调查
内地几乎不知米勒
又是一个意料之中的冷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把这项世界最高的文学奖项颁给了一个德籍作家,而把奥兹、罗斯、略萨、村上春树那些热门人物抛得远远的。赫塔·米勒的得奖,是自君特·格拉斯之后,德国人时隔10年之后再次问鼎该奖项。
记者昨日采访了很多外国文学评论家,并做了调查后发现,中国内地关于米勒的惟一介绍只是在2001年第6期的《译林》杂志上,当时该杂志翻译发表了米勒的小说《黑色的大轴》。而中国台湾的时报出版社在1999年曾引进翻译了她的《风中绿李》。除了这些,米勒与中国几乎没有交集。
米勒的得奖在中国俨然成了一个特大冷门,许多文学评论家不知道她。但按一般的规律,诺奖可能会有冷门,但绝不会颁给无名之辈。有文学评论家认为,眼光是一个大问题。在全球化的情形下,现在中国的出版界、评论界,言必称欧美文学,关注的都是大国文学,对小国文学几乎视而不见。
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吴洪则告诉记者,米勒得奖之后,他们肯定要引进她的作品,但由于诺奖的效应,国内必定会有许多出版社会争抢其作品版权,一场类似于《1Q84》那样的版权争夺战,在所难免。上海《青年报》供稿
解雇 审查 封杀
米勒的1973~1987
“我非常惊讶,直到现在还不相信这是真的”,米勒得知获奖后在一份德语声明中说,“在这个时刻我不能多说什么。”
拒绝与当局合作被解雇
米勒1953年生于罗马尼亚蒂米什县一个农民家庭,所在村庄以德语为通用语言。“二战”期间,米勒的父亲曾在纳粹党卫军中服役。战后,一些说德语的罗马尼亚人在1945年被驱逐到苏联,这其中包括米勒的母亲。
米勒于1973年至1976年在蒂米什瓦拉大学学习德国社会文化和罗马尼亚文学,毕业后当过工厂翻译、幼儿园教师等。美国媒体报道称,在大学期间,米勒开始参加持不同政见者组织。并且因为拒绝与当局合作被所在工厂解雇。
1987年被迫来到德国
1982年,她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低地》,这部作品详细描述罗马尼亚巴纳特地区德国人的悲惨生活,米勒正是在这里长大。《低地》一问世即遭到了罗马尼亚当局的审查和删减。1984年,《低地》未删节版本流入德国并出版,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
“当时,罗马尼亚当局控制的媒体严厉抨击她的作品,而德国媒体却积极接受了这些作品。”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声明中说,“因为米勒公开批评罗马尼亚的专制统治,她的作品被自己的国家封杀了。”
由于米勒多次对罗马尼亚政府提出批评,并且担心秘密警察的侵扰,1987年,她与丈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纳离开罗马尼亚,来到了西德。两年后,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在随后的20年间,米勒在德国多所高校任职,继续写作生涯,从此进入德国最著名的小说家行列。
第12位女性获奖者
“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语言艺术家,也是一位言之有物的人。”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长彼得·英格伦在公布米勒获奖后评价说。
此外,米勒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12位女性,最近的两位女性获奖者分别是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2004年)和英国作家莱辛(2007年)。编译 单桂志
■相关新闻
3人当选最受尊崇诺奖得主
据新华社电在今年诺贝尔奖各奖项即将揭晓之际,诺贝尔基金会评出了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三位获奖者。他们是:1964年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79年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