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于2009年10月8日揭晓,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德国作家赫塔·米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学院称“赫塔·米勒的文章具有诗歌的精炼和散文的平实,描绘出了一幅底层社会的众生相”。她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生于罗马尼亚德语小镇
曾被流放乌克兰
“赫塔·米勒1953年8月17日出生在罗马尼亚巴纳特一个德语小镇。她的父母是罗马尼亚境内讲德语的少数民族。她的父亲在二战期间为德国党卫军效力。1945年大量罗马尼亚人被流放到苏联,米勒的妈妈就在其中,她在当今的乌克兰境内某个劳动营工作了5年。多年之后,米勒在其作品《呼吸摆动》(2009年)中描写了流放到苏联的罗马尼亚人的生活。
加入巴纳特行动小组
1973年到1976年米勒在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一所大学学习罗马尼亚和德国文学。在大学学习期间,她加入了巴纳特行动小组。巴纳特行动小组是一个讲德语青年作家组织,反对当时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的统治,寻求言论自由。完成大学学业后,1977年到1979年米勒在一家机器工厂当翻译。由于拒绝充当秘密警察的线人,米勒被工厂解雇。被解雇之后,她受到了秘密部门的骚扰。”
由于文祸 移民德国
“米勒的处女作是一部名叫《低地》的短篇小说集,在罗马尼亚遭到了审查。两年之后,她在德国发表了未删节版本,同年在罗马尼亚发表了《暴虐的探戈》。在这两部作品里,米勒描写了一个讲德语的小村庄的生活,腐败、不满和镇压。由于米勒公开批评罗马尼亚政府,她被禁止在国内出版作品。1987年,米勒和她丈夫、作家理查德·瓦格纳一同移民德国柏林。”“米勒生活在德国柏林,从1995年起成为德国语言和诗歌科学院成员。”
文学成就
底层社会众生相的描绘者
米勒的作品描绘了罗马尼亚下层人民的凄惨生活,处女作1982年在罗马尼亚用德语出版,并成为禁书,一时引起广泛争议。代表作品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洼地》、《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中文译本有《风中绿李》(台湾,时报出版,1999)。
尽管米勒20多年前就离开了罗马尼亚,然而她之前的生活经历应该说是巨大的写作财富。她的诗作也好,小说也罢,都较多着墨于集权统治和社会底层的现状。《约会》,讲的是关于一个在集权统治下服装厂工作的女工,把小纸条放在来自意大利男人的西装里,写着“娶我吧”。她的另一本作品,英译为《护照》,讲的是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小村落里,一个乡下人移民西德的故事。米勒的新作8月出版,这次她的视角移至一个去乌克兰工地的17岁男孩身上。法兰克福评论如是说,“光怪陆离的,移动的以及谦逊的小说,也许是这个秋天最不可错过的作品。”“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生活便是在罗马尼亚集权统治下的那段经历。当我离开的时候,我打包了自己的过去,并且意识到集权统治在德国仍旧是一个尖锐的话题。”
争议不断
评委被指以欧洲为中心
诺贝尔奖科学方面的奖项越发显示出其权威性,很少导致争论,但文学奖和和平奖由于其本身性质特殊,容易导致意见分歧。
据报道,在结果公布前夕,评选人之一的瑞典皇家学院常任秘书恩隆德表示,评委在评选得主时过于“以欧洲为中心”。自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于1994年夺奖后,诺贝尔文学奖几乎都由欧洲人拿下,仅两届例外。
52岁的恩德隆是文学奖评审小组中最年轻的成员,今年6月接替恩达尔出任常任秘书一职,他向美国记者说:“在大多数语种里……都有作家应获诺奖。”
他认为学院需注意不要过于“以欧洲为中心”。外界此前认为今年的夺奖热门人选包括秘鲁的略萨、美国的罗思和奥茨、以色列的奥兹及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
文学奖与中国
中国知识界抹不掉的遗憾
在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中国,至今仍无国民夺奖。
在诸奖项中,或许文学奖最受中国人关注,李敖、巴金、王蒙被提名之事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但国外媒体选出的热门名单中没有出现人们预期的情况。使得诺贝尔奖成为中国知识界抹不掉的遗憾。亚洲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只有印度人泰戈尔、日本人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以色列人阿格农。作家余光中去年在庆祝80大寿时强调,华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学奖,“不要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做世界文学奖,把它当做西方文学奖就比较好一些,因为它主要就是给西方语系”。
新闻链接
华裔建筑师贝聿铭
获英国皇家金质奖章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10月6日宣布,为了表彰中国出生的美籍建筑师贝聿铭毕生的成就,将颁授“皇家金质奖章”,颁奖大会定于明年2月11日在伦敦举行。现年92岁的贝聿铭是举世闻名的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者。该奖章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批准,用以表彰“直接或间接对建筑的进步发生重大影响的个人的终生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