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印度拿签证开刀意在限制中国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3日15:06   央视《环球视线》

  央视《环球视线》播出:印方拿签证开刀意在限制中国影响,以下为节目实录

  张羽:

  10月31日,在印度的华人称之为“大限”,因为这是印度内政部宣布的“在印度持有商务签证,从事项目建设的所有人员,无论签证是否到期,都必须离开印度的最后期限”。据报道,这个签证规定的改变波及到了25000名在印度工作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华商,会造成数百亿美元在建项目的停滞,印度为什么会出台这样一个政策?会对中国的企业和个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样,我们首先来连线本台驻印度记者孔琳琳。

  琳琳你好。

  孔琳琳 本台驻印度记者:

  你好,张羽。

  张羽:

  据你了解,像这个规定影响到多少中国人,现在这些中国人都已经离境了吗?

  孔琳琳:

  印度政府对于中国的签证政策长期以来是多变和不公开的,最新的规定是这次10月31日大限,印度宣布,在印度境内从事项目工程的中国人,只要你拿着商务签证,不管到不到期,都要在31日之前离境。因为印方以后不会再允许外国人,主要是中国工程人员持商务签证在印度从事项目建设。

  刚才节目里也报道,印度媒体也报道这个数字是25000人,事实上在10月31日这一天,我们也和驻德里的中国国航、东航、南航三家航空公司联系了一下,他们的航班在近期普遍满员,和之前9月30日那一次限期离境一样,很多人买票买得非常紧,有的人没有买到直接回国的票,就买到了经第三国中转的票。这些乘客里大多数是中国工程人员,也有很多是中国公司的贸易人员,可以说按照印度政府的要求,该走的人都走了,但是许多人走得很委屈,一些人向记者反映,他们觉得就像受到了驱逐一样,同时也受到了区别和歧视的对待,因为同样是持有商务签证,俄罗斯人在他们本国的外交部的斡旋下,就可以在印度境内换发工作签证,而中国人必须离印,回国申请工作签证。还有一些在中国正在申请签证的人向记者反映,他们来印度本来是来参加会议的,没有工作需求,但是也被印度使馆要求申请工作签证。这些遭遇让中国的签证申请者感到,来印度就像当年玄奘到西天取经一样难。

  张羽:

  孔琳琳,我知道,离开印度的中国人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我也看到有记者报道说,这一规定会波及到累计数以百亿美元的合同,这些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离开印度,这些工程还能顺利进行下去吗?

  孔琳琳:

  答案是否定的,印度在近年加大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交通、电力、电信等领域加快更新换代,而中国公司在人力资源还有成本运作上具有优势,因此这些年印度已经成为中资公司承揽建设项目的最大一个海外市场,合同标的达数百亿美元之巨。但是经济危机以来,印度人又有另外的想法了,一些印度公司本来与中国公司存在着竞争,游说政府,打着保护本国就业市场的幌子,试图排挤走中国公司。还有另外一些印度人平常就相信中国“威胁论”,他们希望通过签证壁垒,来限制中国经济对印度某些战略产业的影响。从现实来看,这部分人的目的都达到了。但是留下的烂摊子就是无法履行的中印合同,不仅中方受损,还有他们的印度合作方,中印两国企业间在未来会因此面临巨额的商务纠纷还有经济损失。新加坡《联合早报》不久前对此报道说,在印度北部的喜马偕尔邦,因为承包商雇佣了大约一百名中国人必须离境,一项主要的道路工程就被迫停工了。上个月也被报道过的德里机场玻璃幕墙安装工程,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还不得而知。

  我们接触到了一些人告诉我们,他们认为在目前这一阶段,中印贸易摩擦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经济往来在未来可能也陷入一个低谷。

  张羽:

  孔琳琳,最后一个问题,这些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什么时候可以返回印度,要经过什么样的程序?

  孔琳琳:

  现在一个最新的变化是,回到国内的数千乃至上万中国人中,已经大约有1800人又重新向驻印的使馆和领事馆重新申请工作签证,并且有少部分人已经拿到了名正言顺的工作签证,但是这少量的工作签证对于正常的中印两国经济往来而言,我认为是杯水车薪,而且在过去这几年中,印度对于中国的签证政策是多变的,所以未来的情况发展怎样,现在还真不好说。

  印度对持短期商务签证外国人限期离境

  张羽:

  多谢琳琳来自印度的报道。

  其实我们知道,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了,而且中国和印度经贸的往来可能已经累计涉及到几百亿美金的合同,当然这样一个签证制度的改变不只是针对中国人的,但是确实中国企业和个人影响最大。其实也影响印度本身的经济发展,为什么他们会出此下策?

  叶海林:

  印度政府自己有一个解释,根据原有的签证规定,持商务签证进入印度的六个月以下是可以免税的,他们认为这个由此造成了印度税收流失,由此要调整印度签证制度,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理由,不能说不成立,但实际上我们要看到印度的经济背景和印度一向对国内市场的保护来说,印度只是拿这个签证制度的改革、这样一个技术上的调整来保护自己国内的所谓的民族产业或者某些建筑领域,或者施工领域而已。

  应该说印度政府的这个举措就是一种典型的讨好选民的政策,并不能实质上改善印度的经济形势,但却可以使印度的中产阶级感到高兴,因为表现出了印度强硬的态度,在保护自己的产业,这样他的选民会觉得,我们拥有一个很强硬的政府,仅此而已,但从效果上来说,很难说这样一个效果能达到目的。

  当然我们也要从另外一个方面去看问题,就是这个签证的改变不只是针对中国的,就像孔琳琳也谈到,这里面印度还是有一个差别待遇的。这个差别待遇除了长久的中印之间的地缘政治的问题以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刚才我们已经谈到的,中国已经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如果不是,可能现在这个问题还不会这样。我们注意到,印度有一个现象,在跟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越密切,印度在国内针对中国的企业、产品以及技术的限制就越多,这个反映出印度一种非常根深蒂固的对中国的怀疑或者警惕心理,也就是说在政治关系没有取得突破的时候,指望在经济关系上通过经济关系的推进,使得中印关系走向一个互信的过程,这个逻辑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签证事件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到底这条路走得通还是走不通。

  张羽:

  您刚才讲,其实印度拿这个签证改变作为手段,想保护印度本身的经济发展,实际这种功效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但也有这种关系,说他把中国技术工人和华商赶走,其实是想减弱中国产业经济对于印度国内的影响。

  马晓霖:印度担忧可以理解 过度实无必要

  马晓霖:

  实际上政府层面有这样的考虑,尤其交通、通信、电力这种核心的敏感的领域。印度现在面对中国有一种心态值得检讨,第一,历史伤疤他老是在舔,老感觉中印过去那段惨痛的经历,他老是咽不下这口气。第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印度也是发展中国家数一数二的国家,两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水平或者经济结构也比较相似,人口也都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在发展中必然存在着很大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印度往往单方面认为就是一个灵活的游戏。我把你挤掉了就是我,问题是中国的项目、中国的公司、中国的工人进入你的市场,恰恰说明你的市场缺这些东西,你不能在这个时候只算自己的账。往往是今天限制了这些技术工人,离开以后,印度的市场很难弥补,这些项目很多是和印度公司合作的,你在砍了中国一刀的时候,你自己的伤口也在流血。

  张羽:

  其实不应该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应该是一个共赢的前景。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签证 离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