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度工业化的日本为何依然葱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3日17:05  新民周刊

  刘迪

  最近,来日本的国内游客增多,在日本人来看,他们是“新中国人”。因为,在日本人眼中,以前访日的中国人,多去秋叶原。而对日本的庙宇、温泉与美食却无暇一顾。但今天,这些中国游客,不再一头扎进秋叶原电器街。日本观光业界发现,今天的中国观光者,更愿意追溯川端康成《伊豆舞女》中描述的那个日本。这些游客喜欢温泉,中意日式居酒屋的清酒、生鱼片,倾心日本透明的天空、清冽的泉水及葱郁的山林田野。很多人执意去历史悠久的庙宇,执意去北海道,看看那广袤的大地和蓝色的海岸。

  为什么像日本这样的高度工业国家,却依然保留了丰饶的森林、湿地与海岸?为什么日本每个村庄都如此宁静、美丽?其实,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在实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兼顾环保也是历尽艰辛。记得刚到日本时,有老人告诉笔者,60年代是日本环境最恶劣的时代。假如早上穿件白衬衫出门,去趟神奈川县的川崎市,晚上回来衬衫领口就黑了。因为川崎是重工业区,当时污染严重。但是,今天的日本几乎没有这种现象。

  1968年,日本GDP超过西德,居世界第二。当日本国内普遍陶醉于经济成功时,岛内却陆续出现各种公害病。经济高速增长也让日本国民付出沉重代价。美丽的海岸线惨遭工业破坏,各种怪病流行。

  最近,日本现代史研究家半藤一利在其近著《昭和史(战后篇)》中指出,1969年前后,日本出现各种奇怪的污染病,如“水俣病”、“疼痛病”、“四日市哮喘”、“川崎哮喘”等各种病层出不穷。1970年,各大都市光化学雾(p hotochemicalsmog)频繁发生。半藤一利指出,虽然不能说日本政府有意渎职,但日本变成如此严重的公害国家,是因为政府没有认真对待处理公害问题。

  美国学者劳拉·海因在《战后日本史》中写道:“日本非常晚才认识到本国产业对陆地、海洋、天空生态发生的影响。”这是因为,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政府都认为,经济增长才是头等大事。

  在环境政策方面,日本通产省及财界较保守,而各地方政府则态度积极。各地出现不少环境先进城市。近日,正在日本访问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专程考察了北九州市的环境治理。

  60年代末,公害问题、环境问题成为日本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问题。尽管政府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但各地居民却不愿为高速增长牺牲环境,他们采取各种示威、抗议活动,一时间形成声势浩大的运动。人们普遍指出,推动公害问题解决的主体,是各地方居民。

  60年代后期,“水俣病”等公害病得到确认,此后,各种公害患者提起大量诉讼,市民团体、舆论高度重视。此后,日本政府1969年制定了《公害健康损害救济特别措施法》、《公害健康受害补偿法》,救济受害者。

  1967和1968年两年,日本分别制定《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止法》;1970年,日本召开“公害国会”,专门讨论公害,通过《水质污浊防止法》等14项法律。1971年,日本政府设立环境厅。该厅制定了各种严格的污染处理规定,严格限制工厂排烟、排污。此外,还着手治理噪音、振动、恶臭等问题。

  70年代,日本制定了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1970年,美国制定限制汽车尾气法,因该法系上院议员E.S.M uskie提出,故称Muskie法。本来,日本早想制定类似法律,但因政府及产业界担心该法将会影响产品竞争力,故国会没能通过。但1978年,日本终于通过汽车尾气排放限制案,将汽油车排放氮氧化物量一口气削减90%。该法成立的背景,虽然技术革命具有很强的因素,但居民运动、社会舆论等压力,也是重要推力。

  同时,地方自治体、法院,在60-70年代期间,都对环境保护做出很大贡献。各地方自治体,制定了各种地方法规,严格限制排污。法院通过判决,形成大量判例,有力地保护了公害受害者权利。

  2007年,日本提出“观光立国”战略,各地竞相争取中国游客,不少大学增设了观光专业。2008年,访日外国人达835万。这些天,笔者在东京见到不少国内旧友,对他们来说,日本最让他们感到惬意的,不是高楼和先进电器,而是自然的绿树、清新的空气,还有那份远离喧嚣的宁静。-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