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华盛顿12月25日电随笔:美国民航再蒙恐怖主义阴影
新华社记者杨晴川
25日发生在美国达美航空公司班机上的爆炸事件,扰乱了美国人圣诞度假的兴致,也让美国民航继“9·11”事件之后,再次蒙上恐怖主义的阴影。虽然对此事的官方调查仍在继续,但据美国媒体援引政府官员的话说,这很可能是一起“恐怖图谋”。
恐怖主义的阴魂不散,已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民航安全的长期挑战。
尽管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民航业大幅提高了安全标准,但安全体系仍有不少漏洞。据悉,这起事件犯罪嫌疑人的名字虽然不在官方的“禁飞”名单上,但可以从涉嫌与恐怖组织有关者的名单上找到。嫌疑人能够通过层层检查,把爆炸装置带上飞机,足以说明漏洞不小。
此外,民航安全的国际协作水平也有待提高。此次事件的犯罪嫌疑人从尼日利亚出发,然后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转机,最后抵达美国。有报道说,嫌疑人在荷兰没有接受第二次安检。由此看来,国际民航组织虽制定了国际通用最低安全标准,但各国法规不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要保证民航安全,光靠“各人自扫门前雪”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恐怖主义的威胁一日不除,要想彻底消除民航安全的恐怖主义阴影,也是“知易行难”。
实际上,尽管“9·11”事件后美国和其他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强化了民航安全,但民航体系从未脱离过恐怖主义的视线。2006年8月,美英两国便联手破获了一起企图炸毁10多架跨大西洋航班的阴谋。2007年6月,英国格拉斯哥机场航站楼遭到汽车撞击。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前反恐高级主管史蒂芬·西蒙说,在恐怖分子看来,攻击民航系统是一项“高回报投资”。此类事件通常能够吸引媒体注意和引发民众恐惧,这正是恐怖分子希望达到的目的。
显然,在民航安全方面,为对付持续和不断变化的恐怖主义威胁,各国在技术、法规和协作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克服恐惧、勇于抗争,恐怕也是对付恐怖主义的一种办法。在25日的事件中,犯罪嫌疑人就是被挺身而出的乘客所制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