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评估海地重建将至少需要5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9日00:56   央视《环球视线》

  2010年1月18日央视《环球视线》播出《拯救海地》,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 水均益:

  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环球视线》,我是水均益。

  今天海地已经进入到灾后的第六天,海地政府的最新估计是,在这次强震当中,至少有4万人死亡,10万人失踪,因此,死亡人数可能会达到十几万人。而根据国际救援方面的专家评估,海地的重建将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

  这些冰冷的数字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海地强震的巨大破坏力,而另外一方面,就在今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独家播发了一段海地地震时候发生的现场的一个视频,在这个画面当中刚开始是一个妇女在自己家里,坐在床上,正在喝水,这时候突然间房间摇晃了起来,房间里的电也就没有了,整个这个画面是一片漆黑,然后我们听到的是撕心裂肺,非常恐惧叫喊声音,这个画面非常具有冲击力,也让人感受到地震发生那一刻巨大破坏力对人们心灵上带来的恐惧,我们不妨在这儿来看一段当时录像。

  这段视频里边因为当时的声音非常地混乱,所以我们仔细听了也听不清当时喊叫是什么,但是我想也不用来准确地翻译,我们能够感受到当地人在当时地震发生那一刻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对于地震强大威力一种恐惧,以及对生命极度渴望。

  这段视频今天在各大媒体都被广为转播,当然这个画面真是让人感觉到非常具有震撼力,今天是海地震后的第六天,最佳救援时间72小时早已经过去了,现在海地面临的是更加艰巨的人道主义救援难题。在今天我们中央电视台的各档新闻当中,我们都看到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昨天到达海地,而且视察了地震救灾的情况,特别是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总部大楼,在那儿他也接受了我们中央电视台的独家采访,当时的画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紧接着我们马上来连线现在在海地当时采访了潘基文秘书长的记者冀惠彦,我们先来看一下潘基文秘书长接受采访的情况。

  潘基文  联合国秘书长:

  我代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感谢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到这里开展救援工作,并找到我们的特别代表赫迪·安娜比和其他官员的遗体,非常感谢中国国际救援队艰苦而出色的工作,谢谢。

  主持人:

  这段画面当时我们可以感觉到秘书长是在视察的过程当中发自内心非常自然的流露,而且他着重表达了对于中国救援队和中国维和人员的感谢,我想他这样一个真情的非常自然的一个流露,也是对我们中国维和工作和中国救援队的一个最高的评价,当然对于我们很多中国人来讲,送别我们的同胞,送别我们战友是悲痛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连线当时就在现场参与了采访潘基文秘书长的记者冀惠彦,冀惠彦你好。

  冀惠彦  本台特派海地记者:

  你好水均益。

  主持人:

  当时潘基文秘书长到了现场之后你所看到的景象,你的感受能不能跟我们讲一讲,因为我看这段素材时候,我觉得秘书长非常,还是能看出来他有一点动情,是不是这样?

  冀惠彦:

  潘基文到联海团总部没有通知任何媒体,但是在现场媒体还特别多,为什么,因为现场还有多支救援队在废墟下进行搜救,每一个国家的搜救队都带着自己的媒体来了,所以现场的媒体还是比较多。我们刚好正要去补充一些采访,所以说我们就临时动议到联海团总部拍一点东西,到那儿去之后就发现戒严了,不让进,后来我们刚好有我们自己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的士兵在那儿执勤,他们出面就把我们领进去了,进去之后我们才知道潘基文要来,所以我们在那儿就做好了一个拍摄准备,当时没有希望能够采访到潘基文,可是想到在比较复杂的环境下他的保安肯定措施非常严密。

  潘基文到了以后下了车,他站在那儿很久没有走,他自己伸起手,用手描了一下这个大楼还在时候那个高度,用手往下挥了一下,手指指着现在倒塌位置,我想他的心情肯定非常的悲伤,他把手挥完之后,就摇了摇头,之后停了一下,又摇了摇头,之后就向废墟跟前走去了。到了废墟那儿之后,他就跟所有在场的搜救队队员握握手,刚好我们中国搜救队队长和副队长两个人都在现场,他也非常主动走过去之后跟我们搜救队队长也握了握手,然后现场搞了一个小仪式,这个小仪式好像没有经过认真地安排,但是这种仪式都是好像按照惯例非常真诚地仪式。联海团总部幸存活下来的人手里捧着联合国国旗走到了潘基文跟前,把联合国旗交给了潘基文,我想可能是他表达这么个意思,联海团总部大楼它的存在代表着联合国在海地的存在,它现在倒塌不在了,这座大楼就失去了它在联合国执行它特殊使命的任务。所以说,这面在大楼在飘扬了很长时间的联合国国旗也就要交回给联合国,所以就搞了这么一个仪式,潘基文接该联合国旗以后也是非常动情地,使劲的在手里掂了掂,我想他也是在掂量一下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样一种心态。

  主持人:

  没错,就像你所说的,因为我们好多媒体都在说,这恐怕是联合国在世界上维和的各种使命当中单次损失比较大的一次。还有一个小问题想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最新情况,目前你了解状况,现在救援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

  冀惠彦:

  现在世界各国和地区来的救援队很多,已经超过50支救援队了,还有陆陆续续来的。搜救犬已经有一百多只,我看总人数已经超过两千人。但是现在救援,实际从救援这个角度讲困难也是比较大的,一个是当地气侯比较热,另外地震过后时间比较长。另外从街面上建筑屋的损害来讲特别地严重,它这种建筑物或不倒没什么问题,要倒就是倒的非常彻底,完全坍塌,所以说给救援就带来很多问题。另外再一个,还有安全问题,搜救队员冲进去以后,他可能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地民众一些要求,好比说他拽着相对到他熟知朋友可能被埋的地方去,可能这个救援队有联合国协调中心统一的安排,可能就会发生一些争执,所以昨天还出现枪击救援队员事件。所以说现在救援其实难度挺大。

  主持人:

  非常感谢冀惠彦来自海地太子港现场报道和描述,非常感谢。

  就像冀惠彦刚才所说的,现在救援的确也是遇到了很大一个困难,有关这一方面情况,我们今天编辑也梳理今天一天动向,截止到目前为止救援一些,包括遇到一些难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海地强震后紧急赶赴灾区的近30支国际救援队不分昼夜在首都太子港废墟中搜救幸存者。巴西媒体17日说,国际救援队已完成60%海地地震灾区的搜救工作,共有70人被安全地从废墟下救出。

  目前,海地已经进入震后的第六天,灾区救援重点也逐渐转向幸存者,但救援进展缓慢。因为交通受阻,尽管国际救援物资都源源不断地运到太子港机场,却无法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很多太子港的难民已经超过50个小时没吃没喝,身体和情绪都越来越差。一些人开始失去耐心,太子港街头出现哄抢、盗窃甚至枪击事件。不少灾民不顾余震危险,钻入尚未完全坍塌的商店、民宅、政府建筑,寻找食物和水。有的人拿着刀枪冲上街头,抢劫物品,连一些帮助分发救援物资的国际救援人员也成为了被抢劫的对象。而对此警察只能朝天鸣枪示警,但几乎不起作用,没多久,人们又重新回到废墟上。

  鉴于太子港混乱的社会治安状况,海地当局于17日宣布,对首都太子港实行宵禁。依据这一规定,当地时间下午六时以后,除警察和维和军人,所有人禁止上街。尽管如此,各方救援人员依然在设法克服困难对海地实施救援。目前已有180吨救灾物资运抵太子港机场,海地政府在灾区设立了14个救灾物资分发点,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向海地灾民提供高能量压缩饼干,目前每天可以让8000人不饿肚子,但比起300万受灾人口来说,这显然只是杯水车薪。

  主持人:

  我们演播室请到我们两位我们的特约评论员宋晓军和周庆安。刚才通过我们前方记者介绍,包括这个短片梳理我们看到的确救援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当然我们要看到这里边也是要有区别对待的,起码我看到一个报道,并没有在海地太子港街头出现有组织的,比如说抢、杀,类似这种犯罪行为,而更多是生活所迫,或者是生存所迫这些当地的灾民,他们可能没有办法,因为六天了,没有吃、喝,所以从这个侧面我觉得,周先生你是不是感觉,还是暴露了现在救援整体问题还存在一些需要赶紧来解决的问题?

  专家观点:灾难“偏爱”弱国  悲剧往往相似

  周庆安 特约评论员:

  对,我觉得现在最重要一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秩序问题,像我们片头时候刚才提出一个问题,海地是不是能够重生,我觉得海地的重生应该从秩序开始。因为我们看这些年来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经常会觉得穷困国家的自然灾害受灾特别严重,经常说的灾难偏爱弱国,悲剧都很相似,为什么很相似,因为它经历两个灾难阶段,第一个是自然灾害,地震以后死亡了近十余万人的自然灾害,第二个就是人道主义灾难。因为没有秩序,因为秩序的恢复成为问题,所以在今天已经是地震之后第六天了,在六天的时间里头,每天就算给八千人食物和水,我们一下三百万受灾群众,一年都发不完,所以这个时候怎么样把整个救灾重点既在救援,又在安抚灾民,让更多的灾民能够至少吃饱,喝上水我觉得这个秩序变成了海地重生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正在评论:海地救灾转向人道主义救援阶段

  主持人:

  而且由于海地现状,不能说政府不工作,但是确实由于地震的关系,再由于之前一些历史上的原因,不是特别有效。比如说刚才说到的实行宵禁,但我看的记者现场采访的时候感觉宵禁并没有很有效地执行,不是因为别的,因为广大的灾民不知道宵禁了,因为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报纸,没有办法同志大家,你只能就近贴一点通知,或者发一点传单,但是那也是覆盖不到你刚才说的海地,光太子港二三百万人口。

  周庆安:

  我给举一个例子,2004年12月26号印度洋大海啸席卷了印度洋周边很多国家,以泰国为例,泰国受灾地区四天之后开始恢复秩序,那么在恢复秩序的过程当中,救援人员是通过挨家挨户敲门,找幸存者,口头通知的方式才能传达到救灾中心在什么地方,你要去哪儿领水的情况。

  主持人:

  说到这儿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国外媒体也对现在救援有一些他们的点评,我们来看一下。比如说像《华盛顿邮报》观点就认为,现在由于海地政治经济状况定理,给国际救援带来了巨大而严峻的挑战。德国的《明镜周刊》认为,太子港人口密度非常高,而且这种状况实际上海地官方记录居民人数和实际人口差距也很大,这也是一个侧面。

  还有一个《纽约时报》说,一系列救援行动正在展开,但目前许多被困者救助的哭泣声渐渐消失,而救援队和紧急补给品仍然很难足量到达,这也正好说了刚才周先生所说的一个观点。

  另外像《经济学人》说,强震让刚刚在联合国治理下取得一些进步的海地又重新回到了这样一个痛苦的境地,如今海地民众几乎要完全依赖外界的帮助。宋先生您的见解,现在问题在哪儿?

  正在评论:专家称海地重建至少需要5年时间

  宋晓军 

  特约评论员:

  现在确实一个是秩序恢复,把水和食物,包括药品的通道打通。我刚来之前,当地时间星期一,应该就是现在这个时间,晚一点的时候,大概有两百吨食物会到达,能够解决9.5万人左右,因为200吨大概是20万公斤,9万人一人两斤多一点食品能到达,水也是慢慢到达。在这儿之前,由于美国人控制机场,因为美国在哪儿有侨民,大概有四万多的侨民,快速地撤销,完成这样的撤销,整个救灾物流这一条体系,包括协调分发,整个这套秩序上,现在来看,我估计明天或者后天是不是就联合国接入深了之后,美国撤侨工作完成差不多了,能够建立起来,这是明天要看的。否则的话,现在统计大概有30万露天难民,在太子港这一块儿有30多万,这些人最后说没水,没有食物,大概囚犯统计三千多,关在监狱里匪徒,而且两千多警察大部分都已经遇难。所以整个这么一个现状能不能尽快恢复起来,打通物流通道,建立秩序,我觉得这个很关键。

  专家观点:救灾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

  周庆安:

  救灾,我们一般都觉得它是一种很重要的公共外交手段,既然是公共外交手段就需要一个国际合作,一般来说,像这样大灾之后一周物资和人员的集中应该达到一个峰值,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50多支救援队,你如果一支救援队穿一种颜色的衣服你都区分不完,两千多人,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特别强势的中心来协调,其实联合国在海地有非常强的管理能力,因为联海团一直是海地当地秩序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时候有没有一个国际组织能够出面开始协调这50多个国家,把这50多个国家根据,因为太子港的局面很复杂,根据它不同的需要,进行适当地安排,我觉得这个时候是一个救灾的关键。

  主持人:

  而且这实际上是一个技术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协调问题。我们这个话题就到这儿告一段落,我们《环球视线》稍后继续。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