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海地大地震已经过去近一周时间了,国际社会的救援工作仍在继续进行,但这期间也传出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其中最具争议性的便是美国军队大批进入海地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救援机构和援助国开始质疑美军在海地的所作所为。
美国反应非同寻常
地震发生后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承诺将向海地先期提供1亿美元紧急援助资金,并授权前总统克林顿和小布什帮助筹措更多民间款项。与此同时,奥巴马也宣布将向海地派遣3500名陆军士兵、300名医疗人员、2200名海军陆战队员以及包括性能先进的核动力航母“卡尔文森”号等数艘军舰。
16日,美国颇具影响力的《时代》杂志网站刊出题为“美军在海地:一起善意入侵”的报道文章,指出尽管从1812年起路易斯安那就成为了美国的第18个州,但在2005年该州遭遇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时,美国政府的反应迟钝而缺乏效率。而这次的情况却完全不同,自12日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海地就被当成美国的第51个州,美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动员起全国资源投入紧急救援。
文章还鼓吹说,只有美国有能力尽快控制并指挥海地首都太子港的机场;只有美军的无人侦察机和监视卫星能够全面掌握海地灾情;只有美军才拥有足够的战舰和飞机去执行物资运输和分发任务。该文引用曾在伊拉克战场服役的美军上尉卡彭特的话说:“美国军人当然首先是一名战士,但我们同样具有强烈的同情心,而且这也正是我们想要展示的一面,一名富有同情心的战士可以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18日,该网站更是刊出了题为“海地人期盼美军救援”的报道文章,称遭受地震折磨的海地人不仅没有对美军的“介入”感到愤怒,而且还有很多海地人都在热切地期盼着美国这个巨人“尽快赶到并全面掌管整个国家”。该文章还引用众多海地人的话来证明上述判断,其中一位英语老师甚至高呼:“海地是美国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奥巴马来接管。”
文章在最后承认,尽管如此,美军在海地的全部任务目标以及他们可以干什么、被部署到海地什么地方等都不十分明确,甚至连总共会派遣多少兵力也无人能说得清。
批评质疑之声四起
早在17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就曾表示,美国是在打着救援的幌子实施暗中占领海地之实。查韦斯说:“海地缺少的并不是枪支,美国应该提供的是医生、药品、燃料以及战地医院,而不是企图趁机占领海地。”
无国界医生组织也指责说,太子港机场目前已完全处于美国军队的控制之下,该组织派往海地的5架满载紧急医疗物资和医生的飞机因得不到美军的允许而被迫改降多米尼加共和国。“在当前情况下,运输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的飞机应该获得优先降落的待遇,但实际上,自地震发生以来,顺利降落太子港机场的飞机中有40%为美国军用飞机。”
负责人道主义援助工作的法国部长若昂岱18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指出,联合国应该调查并澄清美国在海地究竟充当了什么角色,“国际援助的目的是帮助海地,而不应该是占领海地”。若昂岱还透露说,为了保证一架法国撤离班机的顺利起飞,他本人曾在太子港机场控制塔与一名美国指挥官扭打起来。
法、美两国与海地的渊源都很深,自1697至1804年的一个多世纪时间里,海地是法国的殖民地。自1915至1934年,海地又处于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掌控之下。
面对众多批评与质疑之声,美国官方不止一次地解释说,美国军队进入海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展人道主义救援而不是入侵。16日,作为自地震发生以来到访海地的最高级别外国官员,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与海地官员会谈后表示:“我们的工作是为了帮助他们,而不是取代他们。”
实意图有待观察
一些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对美国在海地救援中所发挥作用的分析亦不尽相同。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导师时殷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陶文钊等为代表的大部分专家认为,由于地缘政治和历史传统等原因,美国在海地拥有巨大利益。在如此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面前,美国的积极介入无可厚非,而且在海地目前的混乱状态下,救援工作的确需要讲求效率与秩序,希望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为此做出更大努力与贡献。
至于美军大举进入海地的真实意图还有待继续观察,特别是要看美军在紧急援助工作结束以后将如何表现。与此同时,联合国应该在海地救援中发挥更大作用,真正肩负起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中的组织协调工作。
也有部分专家认为,美国政府此次“大动干戈”的确非同一般,考虑到当前美国面临的一系列国内外难题,美军进入海地的真实目的或许并不那么单纯。
包括海地在内的加勒比地区,一直存在着“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的说法。奥巴马政府的此次快速反应的确可以使美国的国际形象改善不少。更为重要的是,海地地处加勒比海的中心,扼守该地区石油运输国际航道之咽喉,因此确保对其控制,对美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来源:中国日报网 柳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