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人饥饿难耐,食物分发点骚乱不断
海地强震后,国际救援组织提供的食物分发困难,加上海地国内自产和外国进口的粮食供应渠道崩溃,不少灾民难以获得足够食物,饥饿难耐。
食物分发处骚乱时有发生,女性和儿童难以领到食物。世界粮食计划署26日决定优先向女性分发食物。
“僧多粥少”
《纽约时报》记者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看到,写着“SOS”(紧急求救)和“我们需要食物”的标语随处可见。食物短缺成为灾民眼下面临的一大危机。
联合国估计,大约200万海地人眼下急需食物援助。截至23日,世界粮食计划署已向太子港逾20万名灾民以及其他地区逾11万名灾民分发食物。
不过,由于食物分发过程困难重重,哄抢事件时有发生,不少灾民难以获得足够食物。“僧多粥少”,不少灾民相互接济,分享少量食物。
海地的粮食供应链在地震中遭到摧毁。国内市场上眼下有农村地区生产的水果和蔬菜出售,但数量较少,价格高涨。联合国数据显示,地震前,海地48%的粮食依靠外国进口,但地震后粮食进口近乎停滞。
“整个食品供应渠道在地震中坍塌,”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言人大卫·奥尔说,“交通港、公路、卡车,这个国家的整个商业系统崩溃。”
女性优先
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乔塞特·希兰26日说,由于食物分发地点时有骚乱发生,女性和儿童灾民难以领到食物,这一组织不得不把食物优先分发给女性,确保弱势群体能够获得食物。
“当我们没有足够安保人员陪同时,食物分发地点每次都会发生骚乱,”希兰说,“我们只能先把食物分发给女性,确保她们和孩子能够获得食物。”
太子港机场一些女性灾民说,她们自地震发生以来只吃过几顿饱饭。
现年25岁的奥斯罗尔蒂·伦迪与3岁的儿子本森以及6个月大的女儿谢娜坐在一处空地上。伦迪向《纽约时报》记者描述她最近几天的食物:“今天,什么也没吃;昨天,一点面包;前天,一点面包。”
海地灾民面临的困境远不止食物短缺,帐篷、医疗用品等同样急需。而且,大量灾民在地震中严重受伤,接受截肢手术后行动不便,更需额外援助。
黎藜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救助
中国1200万元救助物资起运
新华社电记者从国防部新闻事务局获悉,1月26日中午,中国军队筹措的价值约合1200万元人民币的第二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在北京首都机场起运。这批物资主要包括400台应急发电机、500顶帐篷、20000套衣物以及药品和净水器等,共计重量61.5吨。
目前海地太子港机场拥挤,排队等候降落的飞机有千余架。我外交部门通过不懈努力,于26日凌晨与相关国家商定好飞行和落地许可。为适应海地当地的用电标准,我军需部门在很短时间内组织厂家对援助的应急发电机完成了改造。当前,第三批救灾物资也已在机场集结完毕,待航班确定后即可起运前往海地。
震后重建至少需要10年
20多个国家地区代表加拿大聚首,商讨重建事宜
震后重建至少需要10年
20多个国家地区代表加拿大聚首,商讨重建事宜
海地震后重建部长级国际会议25日在加拿大城市蒙特利尔召开,数十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代表商讨当前救灾任务和灾后重建事宜,为未来数月召开更高级别重建会议做准备。与会者指出,目前搜救阶段已结束,但海地的人道主义形势仍然严峻。
海地总理让—马克斯·贝勒里夫在会上说,灾后重建可能耗时数年,希望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支援,帮助海地民众重建家园。
除加拿大和海地外,联合国、美国、法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乌拉圭、哥斯达黎加、欧洲联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2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会议。
加拿大外交部长劳伦斯·坎农主持会议开幕式。“即便(海地)遭遇难以置信的破坏,我们也必须着手计划,在绝望中播撒希望,”他说,“我们已做好提供帮助的准备。”
海地总理贝勒里夫告诉与会代表,他代表海地人民感谢国际社会支援,当前要务是“满足灾民对食物、饮用水、帐篷和医疗救治等需求”,同时应规划灾后重建蓝图。随着重建展开,“民众需求会越来越多”。
他说,议题之一是如何避免人口过度集中。海地首都太子港人口稠密,在地震中损失巨大,“30秒内,海地损失60%国内生产总值。所以,今后必须分散人口”。
贝勒里夫说,总统勒内·普雷瓦尔已“拜托”他紧急募集2万顶帐篷,为灾民提供临时住所。灾后重建任务艰巨,“要求我们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希望国际社会继续提供支援。
慈善机构国际乐施会先前呼吁把免除海地8.9亿美元外债纳入议题,不过贝勒里夫会前接受采访时说,提议虽好,却不是海地眼下关注重点,“我们需要的是一份长期建设承诺……至少5年至10年”。
韩梁新华社供本报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