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纽约市长CEO迈克尔·布隆伯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5日17:53  南方人物周刊

  纽约市长CEO 迈克尔·布隆伯格

  尽管身为市长成绩斐然,布隆伯格并没有得到与贡献相等的赞誉。他的自大与傲慢,在亲民上的糟糕表现,总使得他与民众、政党和其他公众领袖之间划上了一道鸿沟

  本刊记者  徐琳玲  发自上海

  如果你征服了纽约,你就能征服美国;如果你征服了美国,那你就能影响整个世界。

  8年以来,纽约富豪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正在将这一纽约城流传已久的政治寓言实践到底。他是如此不容小觑,2008年美国大选,奥巴马和麦凯恩都试图拉拢他做副总统的竞选搭档。

  在2008年上映的电影版《欲望城市》中,布隆伯格亲自出场,本色出演自己——纽约真正的Mr. Big,这个城市最富有的、也是最有权势的“大人物”。他被《福布斯》评论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亿万富翁”——指挥着31万政府雇员,每年掌控600亿美元预算。

  2009年年底,布隆伯格突破法律限制,第三次连任纽约市市长。

  世故挑剔的纽约人越发坚信一点: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下,亦政亦商的老“迈克”是最有资格带领他们安然渡过灾难的人物——毕竟,当比尔·盖茨和巴非特的财富都以亿万数量级大幅缩水时,他是《福布斯》排行榜美国前20名里唯一一位财富增长的亿万富豪,足足净赚55亿美元。

  2001年布隆伯格就退出了彭博社的日常运营管理,但他仍然对彭博社绝对控股,因此身家超过160亿美元。2008年7月,在金融危机情况下,美林证券岌岌可危,他又出手买回了彭博社20%的股份,使自己拥有的股份达到88%,成为今年福布斯富豪榜上资产增值最多的财阀。在其他商业媒体纷纷倒闭或者陷入财务困境时,彭博社成功收购了老牌顶级商业杂志《商业周刊》及其网站。

  “大苹果”公司CEO

  《欲望城市》上映之前,布隆伯格以和剧组签了保密协定为由对剧情大卖关子。“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已经努力了65年。”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2002年第一天,当布隆伯格把自己的办公室从曼哈顿搬到市政大厅时,刚刚经历了“9·11”的纽约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高达50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全市10万个工作岗位流失,创下历史新高的失业率。

  早年哈佛商业学院的商业理想主义和十多年管理企业的经历,让布隆伯格坚信一点: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优化管理得到解决,纽约也不过如此。身为临危受命的CEO,首要任务就是平衡这家濒临破产“公司”的财务预算。

  于是,布隆伯格下令在纽约市全面提高各种税赋,其中不动产税增幅高达25%,这一措施为纽约增加了30亿收入。“抽税人人讨厌。但是,你若是想得到公共服务,就得有人掏钱。所以,这是个不可或缺的恶魔。”他为自己辩护:“我不相信,人们会因为税提高了而离开这个伟大的城市。”

  与此同时,他大刀阔斧砍向臃肿的公共服务机构。第一刀杀向最不该得罪的角色——因为在“9·11”事件中的英勇表现而被视为城市英雄的纽约消防站。基本不理会政治平衡游戏的布隆伯格有个简单的逻辑:过去25年中,纽约的火灾事故下降了60%,消防站的数量却维持不变,这中间必然存在巨大的资源浪费。他下令首先关闭启动最少的3个消防站,并对其余站点进行裁员。

  布隆伯格遇到的巨大阻力可想而知,不过他可不是这么容易被打败的。最终,他单子上的大部分消防站点都在年底关闭,为纽约每年节省下800万美元的开支。但布隆伯格本人也为之付出了政治上的代价。在某次城市庆典,当市长一上台,迎接他的是铺天盖地的喝倒彩声。有报纸调侃这架势如同“歌星”一般。

  最能体现布隆伯格“市长CEO”思路的,并非这些“增税减支”行动,而是他将“纽约”视为一个品牌,上任之初就成立了一家名为NYC&Co的非盈利机构,请来曾为可口可乐、迪斯尼服务过的资深广告人George Fertitta担任机构的CEO,要求不遗余力地在境内外进行纽约的品牌营销。

  由于深知境外游客慷慨程度远高于本国游客,布隆伯格给NYC&Co设定的目标是,在世界各地开设尽可能多的分支机构,到2015年之前为纽约吸引5000万名游客。

  布隆伯格对通过组织架构改善公共资源使用效率,有着宗教般的狂热。上任以来,他最成功的一役,是从老式教育权力体系手中夺回对公共教育的控制权。他对全市的教育资源重新进行分配,取消32所由独立校董事会负责的社区学校,构造一个“10-10-10”管理框架,把纽约的公立学校划分为10个区,每个区由一名督察管辖,他下面有10个教导长,他直接向市长负责……这一改革方案遭到了教师群体和工会的强烈反对。

  事实证明,他的资源优化理念是有效的——随后几年,纽约市学生的学科成绩得到显著提高。

  在推进革新的每个阶段,布隆伯格都宣称他做的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无论提高税赋、和教育委员夺权,还是在公共场合推行禁烟运动、收取通行费……一位纽约著名政治家由此嘲笑他是不可救药的“堂吉诃德病患者”。

  布隆伯格很懂得利用自己的商界人脉,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为了重振纽约经济,他向大企业们提供减免税待遇,以吸引和留住纽约的金脉。他曾专程去找高盛的CEO,以免去高达16.5亿的税赋为条件,游说这一国际大公司把总部建立在世贸遗址的曼哈顿下城。“这个城市聚集着最优秀的人群在这里生活和工作。所以,我告诉他(高盛CEO)我们可以为他提供税收优惠、租金优惠和更好的安保措施。”

  布隆伯格以惩罚的方式,推行一切他认为于市民有益的事:在公共场所推行禁烟,禁止餐馆使用反式脂肪酸,这为他落得一个“奶妈市长”的绰号。

  当惯资方老板的老迈克厌恶一切不做好自己工作的家伙,尤其是那些爱漫天要价的工会组织。2005年12月,纽约公共交通系统大罢工,他干脆骑着自行车穿过布鲁克林大桥去市政大厅上班,并号召市民以步行、骑车等各种方式挫败这一“非法”行为。

  在自传《布隆伯格说布隆伯格》中,布隆伯格曾回忆对他青年时代影响至深的所罗门公司文化,“那是一种纯粹简单的英明独裁”,大老板比尔·所罗门果断、坚定,“我从来没看到他做一个决定有过丝毫犹豫。”高管们都在同一个开放的大办公室里肩并肩地工作,“不给关门政治留空间”。

  他也把这种公司文化带进了市政大厅。市长大人和所有公务员一起在开放的大办公室里工作,而他本人的位置是靠近中央的。每天早上当副市长和助手们一个个陆续到达时,布隆伯格早已坐在隔间中,边啜饮咖啡边浏览报纸。每到这个时候,公务员凯利常常觉得自己在给一个商人打工,冷不防他会拍拍你后背,“你在做什么?你最好去做一点有价值的事。”

  “经营一家公司和经营一个城市的主要区别是,你的决策常常会遭到来自市议会的审查。”布隆伯格如此比较:“在商业的世界里,推行革新要容易得多。”

  公民凯恩

  一个毫无从政经验的商界大亨,在59岁的年纪,抛下庞大的企业帝国,突发奇想地竞选当市长。无论这动机包装得多动人,他做得多成功,布隆伯格似乎也只是一个处于中年危机晚期的老男人。只不过,他没有去买跑车、玩极限运动,或者和老婆闹婚姻危机,而是跑去当市长了!

  每当人们问起他为啥要去干这份只象征性领一美元年薪的职位,他总是说——“这可是世界第四份最棒的工作”,既然前三份工作——美国总统、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银行行长都有人干了;而且,这是惟一一份“早上你做出一个决定,下午就上街生效,第二天就能看到结果”的工作。

  希望一开始很渺茫。虽然布隆伯格是金融和传媒界声名显赫的大佬,65%的普通纽约人却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当他看到4位民主党市长角逐者的支持率都比他高出4成以上,而共和党连个像样的候选人都没有,立刻临阵叛党,投入共和党的阵营。

  布隆伯格迅速地组建了自己的精英助选班子,开始“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的战役。他宣布自己一不接受个人或企业捐款,二不动用公共竞选基金,竞选经费完全自掏腰包。随后在各种媒体上发起强劲的广告攻势,一时间纽约到处竖起“迈克当市长”的广告牌,几乎所有的无线电波中都充斥着布隆伯格的名字。此外,德高望重的前市长朱利安尼也为他大力捧场。在压倒一切的舆论战中,他最终以黑马的姿态击败民主党对手迈克尔·格林。

  布隆伯格为此总共花了6900万美元,创下了市长选举开支和个人选举花销两项美国新纪录。媒体和对手指责他用金钱绑架了民主。而他振振有辞地为自己辩护:“正因为我是自掏腰包竞选市长的,所以我未来的政策才不会被竞选资金的投资者所左右。”

  100多年前,也有一位媒体大亨参选纽约市长,此人便是史诗电影《公民凯恩》的原型——美国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两人都是现实版的“美国梦”:一样是普通家庭的男孩,靠着自我奋斗攀上财富和个人权势的巅峰;一样野心勃勃,把征服对象从商界转移到了政界;一样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为通往权势之路不惜血本。

  在政治的“新大陆”上,公民凯恩失败了,败得一塌糊涂;公民布隆伯格成功了,并且找寻到了新的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1942年,布隆伯格出生于麻省一个普通俄裔犹太移民家庭。学生时代,他靠着课余代客泊车,读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进入哈佛大学商学院深造。随后,他进入华尔街投行所罗门兄弟公司当股票交易员,凭借勤奋和执着,以及敏锐和富有远见的商业头脑,仅仅6年就从底层成长为华尔街大宗股票交易的超级明星,被提拔为公司合伙人。

  1985年,在所罗门兄弟公司收购案的权力斗争中,他被扫地出门。此时的布隆伯格已预见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要深刻改变金融信息业的形态。他以老东家给的1000万遣送费为起家资本,创办一家提供金融资讯服务的公司,这就是彭博集团的前身。一年后,他说服券商美林公司出资换得30%股份,后者也成为他的第一家客户。公司的业务迅猛发展,到2004年,彭博的金融数据市场销售收入首次赶超世界最大的资讯巨头、百年老店路透集团,成为业界老大。

  从90年代起,布隆伯格挺进媒体业,陆续创办了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和出版社,一个庞大的媒体帝国形成。但他一直认为自己有别于早年的赫斯特和如今的默多克之流,助手们曾建议他买下经营困难的《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甚至《纽约时报》以掌控美国主流媒体的舆论,他拒绝了。“我和梅铎他们不同,他们都有影响报纸议题的欲望,我没有,我当时只是预见到了行业的发展趋势。”

  区区5个街区的纽约,显然已满足不了布隆伯格改造世界的欲望。5年以来,尽管关于布隆伯格要竞选总统的流言和秘闻一直遭到他本人的否认,但是他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各种全美乃至全球范围的公共事务:他2007年所作的关于全球变暖的演讲让激进的环保分子们心潮澎湃;他参与发起“反对枪支市长联盟”,行事如同国家政治领袖;他游说更多城市复制纽约城的先进数据处理系统……

  2007年,布隆伯格和几位州长共同组建了“建设美国未来联盟”,该组织旨在倡导加大对全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州长们来说,坐着迈克的“空军一号”到全国去传播理想“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布隆伯格自己拥有两架猎鹰 900s。

  金钱和权力

  金钱和权力真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姐妹花。

  相比其他职业政客,雄厚的家底赋予布隆伯格另一种意义上的财务自由:他从来不需要为了获得资金支持而去曲意逢迎任何人。他的前任和同行们需要花费大量气力,向形形色色的“恩主们”推销他们的计划,而他只是直接对外下达自己拿定主义的施政纲领。

  因为有钱,布隆伯格比任何一个政治家都能更彻底地执行他个人认为对的、好的政策;因为有钱,他能轻松瓦解反对派的意见——即使是那些最爱批评政府的非赢利机构,也会因为希望仰仗这位亿万富翁的慷慨,而主动地迎合市长的意愿。

  “他或许是个杰出的市长,但多少名过其实了。因为那些能把一个美国市长逼疯的麻烦,都被他以各种方式用钱搞定了。”一位民主党智囊成员酸溜溜地讽刺。

  对那些以他为榜样的美国年轻政治家们,他们眼中的“蓝爸爸”会以一副平和而诚恳的态度和他们分享经验——“我建议你先出去赚个几亿,然后再来竞选公职”,“你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做这些事呢?你本来可以做更有价值的事。”

  2009年,当纽约人普遍认为布隆伯格连任市长已是稳操胜券,他依然花了两倍于他在2005竞选的费用,用高薪收罗了精通竞选政治的操盘高手。许多过去曾尖锐批评他的人,如今全都依仗着市长大人的慷慨,来支付住房贷款、子女大学学费和住房贷款,其中包括希拉里·克林顿前新闻发言人霍华德·沃尔森,这位美国一流的政治家如今是纽约市府的高级公关总监。

  尽管身为市长成绩斐然,布隆伯格并没有得到与贡献相等的赞誉。他的自大与傲慢,在亲民上的糟糕表现,总使得他与民众、政党和其他公众领袖之间划上了一道鸿沟。《纽约客》杂志称布隆伯格为“触不到的人”、“拒绝沟通者”。

  当人们喋喋不休地质疑这位大亨市长膨胀的权力是否已威胁民主的时候,布隆伯格正在为他的“政治幼稚病”付出代价。过去两年,他苦心推动的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经济刺激计划,因为遭到了纽约州议会的阻挠而被迫搁浅,项目工地至今杂草丛生。根据州法律,为申办2016年奥运会新建一个足球场、在“9·11”废墟上建大型会议中心,以及为控制能源消耗收取通勤税等都需要州议会的批准。

  布隆伯格多次跑到奥尔巴尼城向州议会游说。可是,在占据多数议席的圣劳伦斯河谷农场社区和工业市镇的议员们看来,这个自以为是的家伙和他的这些议案,代表着面目可憎的曼哈顿中心主义和精英治理。甚至,市长先生斗争良苦获得的对公共教育资源的管理权,也受到了州议会的牵制。

  他的政治对手如此中肯地批评:“纽约市长不只是个CEO,他得是个能唤起情感的领袖,能激励人心。从这点上看,布隆伯格做得不够好。他只是加税、削减预算,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很少解释,也没有讨论。”

  人们需要参与感,需要感觉他们的意见被聆听与尊重。而这位不需要任何人帮助的强人市长却拒绝给予这一切。传统上,纽约市长需要定期在各区召开市民会议,向普通市民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然而,布隆伯格上任8年来,从未举行一次类似的市民会议。

  他尤其厌恶聚集在市政厅里的记者们。对他而言,他们是一群衣着邋遢、吹毛求疵、对任何权力都心存恶意的家伙。不管布隆伯格如何执着相信美好的“治理图景”,他们总喜欢质疑、挑起矛盾。在一次市政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让他回应布鲁克林和皇后区的议员对其财政政策的批评,布隆伯格以“没听说,也没空去读报纸,你是在浪费时间”拒绝回应。该记者坚持复述完议员的原话,然后问他做何感想。

  “很好,这说明你是识字的。”布隆伯格冷冰冰地回击。当布隆伯格在纽约州通过同性结婚法案的现场发言时,他为了一只录音机突然冒出来的噪音而大发雷霆。让他的助手和公关们更加狼狈的是,那是一位坐着轮椅的残障记者的录音机。

  “老实说,他那一点都不中庸的个性是送给我们的礼物。”一位跑市政新闻的记者打趣说:“如果他不是这么一个富有争议的混蛋,政治报道实在无趣至极。”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