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秘奥斯卡选票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8日12:09  《小康》杂志

  揭秘奥斯卡选票之谜

  会计师们“藏”于某秘密地点,手工清点计算数千张奥斯卡选票,整个计票过程充满紧张与神秘

  文|海外特约记者 潘澄

  从2009年的12月底到2010年的3月7日,电影界正式进入奥斯卡时间。2009年12月28日,第82届奥斯卡提名选票正式寄出,5777名“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MPAS)的会员履行他们的职责,从2009年的274部候选电影里选出心目中的最佳影片。

  2010年3月7日,是全世界翘首以盼的奥斯卡开奖日。而获奖名单,这个好莱坞最高机密却有两个人提早知道了。他们就是负责统计投票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两名主管会计师。

  “我们可以把结果带到坟墓”

  在过去的76年里,普华永道一直作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指定的合作方负责统计投票。今年1月23日,奥斯卡提名投票结束。几乎同时,普华永道的两名主管会计师便带领着事务所内约5名会计师进驻洛杉矶市内某秘密地点闭门计票。就像每一辆劳斯莱斯都是手工制作,会计师们也采取了最古老的计票方式——用手数出每一张选票。另外,为保证结果绝对精准,在允许的时间内,他们能数多少遍就要数多少遍。

  2月2日,是奥斯卡提名名单公布的日子,会计师们也将稍事调整,奥斯卡评委们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评选最终获奖者。3月2日,最终投票结束。此后,会计师们开始新一轮忙碌,他们将在一周左右时间,手工清点最终选票。

  由于几名会计师被要求工作时互相不许讲话,他们各自的统计结果会统一报给两名主管会计师,由这两个人完成最后的整合工作。

  为求稳妥保险,唯一知道奥斯卡秘密的两个人,会将获奖者的名字一式两份分别装入两个信封,并分放到两个皮箱内,每个皮箱里都有一套完整的奥斯卡评选结果。另外,这两人还要用脑子记住所有的获奖者姓名,以保证万无一失。至于之前所有的统计材料以及工作档案,都会被全部销毁。

  早几年,有美国媒体采访过曾经参与计票的普华永道行政主管里克·罗莎。他表示,所有参与计票的会计师都口风极严,绝不会对任何人泄露“情报”。他们的亲友也都知趣地很少询问。“如果可以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把结果带到坟墓里去。”另一名主管会计师布赖德·奥特曼斯则说,“把结果交给司仪前,我会在后台把每个信封看15到20遍,以确保我给对了信封。”

  奥斯卡开奖当天,为规避交通状况带来的风险,两位主管会计师会各自手提一只装有获奖者信息的黑色皮箱,分别坐两辆车,在警察的保护下,从不同的道路前往颁奖礼现场。到达后,两人将从秘密通道进入剧院内部,并站在舞台的出口,亲手把密封好的信封交给每一位即将上台的颁奖人。

  由于身负重任,两名会计师衣着、仪态,甚至表情都要表现得有大将之风,他们身穿黑色西服,五官也几乎凝住。当然,他们的深沉稳重某种程度也是出于紧张。就像曾经参与过5次计票的会计师罗萨斯所说的:“作为当晚最无名,却是唯一身负安全任务的‘焦点’人物,你可以想象我手上冒着汗,把那个信封攥得有多紧。几乎次次如此。”

  其实,早期的奥斯卡投票、计票流程并没有现今这样严谨、神秘。最初只是由一个“五人评选委员会”确定结果。然而没多久,就出了“舞弊”丑闻。于是1930年,奥斯卡评审组由五人变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所有成员一人一票。只是那时选票的统计工作由学院的工作人员及亲友兼任,不久又传出“舞弊”事件,有“落选者”指责“当选者”在数票时靠内线帮忙。1936年,时任“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的著名导演福兰克·卡普阿请来了普华永道,全权负责统计选票的工作。从此后,多大的导演、多红的明星,都只能在发奖时和大众一起知道花落谁家。

  选票最多未必赢

  如今,奥斯卡已走过80余年,操办者们总想求变求新,但无奈奖项设置难有变革空间,而明星也大多是熟脸,他们只好在投票制度上动起心思。

  2009年8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第82届奥斯卡投票制度将有两大“改革”——其一,最佳影片提名数量由原来的5部增到10部;其二,采用“选择投票/选举制”(Preferential Voting)来决定最终的最佳影片得主,而不是像过去,投票者只需选出一部他们认为的最佳影片。

  “选择投票/选举制”的具体操作规则是这样:评委们要为10部提名电影从一到十排列名次。如果某部提名影片在首次排序中便获得超过50%的“第一名支持率”,该片则幸运地“首轮胜出”获得最佳电影的小金人。但如果首轮统计时,没有影片赢得过半数的“第一名支持率”,那么这一轮中获“第一”票数最少的影片将被淘汰,而支持该片为“第一”的选票上,所标明的“第二”将被视作“第一”,开始新一轮计票。这样一轮轮筛选淘汰,直到某部影片最终获得超过半数的“第一名支持率”,它便是最终胜出的最佳影片。

  本届奥斯卡的两项投票“改革”一经宣布,便引发无数争议。支持者们认为,无论是提名数量从5增加到10,还是“选择投票/选举制”的运用,无疑会让更多电影拥有被了解、被发现的机会。而反对者的质疑主要集中在 “选择投票”上,在他们看来,计票时循环的“车轮战”,无疑是帮了在首轮统计时位列第二位、第三位影片的忙。最终,很可能是它们这些既不让人喜欢也不让人讨厌的“中间”电影获了奖,而首轮计票人气最高的 “头号选手”却极有可能落败。

  其实,让人颇有微词的“选择投票”对奥斯卡而言,也并非是个新鲜尝试。早在1934年,主办者们就采取过这种选举制,并持续运用了多年。而在此期间,最佳影片的提名数量也不止5个,有时甚至高达12个。直到194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才固定为5个,并采取单一投票制决出最终胜负。因此,本届奥斯卡的“改革”难逃偷师前人之嫌,甚至有人觉得它是借“复古”这个时髦话题博得关注度。

  评委投票靠保姆

  人们对奥斯卡 “改革”的目的抱有怀疑之心,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这几年奥斯卡颁奖礼现场转播的收视率屡创新低,主办方的确需要制造话题以留住人气。然而,最让主办方头疼的还不是奥斯卡的关注度,而是它的可信度。虽然多年来,为避免 “暗箱”、“黑手”,主办方一直选择第三方普华永道负责计票。然而,从评委收到选票到选票填好寄出,主办者在这一阶段几乎没有监督机制。

  关于“评委投票是否公平”的争论最早出现在2006年。在美国著名主持人大卫·莱特曼“深夜脱口秀”的一次节目中,节目嘉宾演员塞缪尔·杰克逊半开玩笑地说,作为奥斯卡评委,他没有时间观看全部提名影片,而他的妻子和保姆更乐意替他填写选票。此话一出,引来批评一片,塞缪尔虽最终表示那“不过是玩笑话”,但观众们还是听出了话外之音——评委们极可能没有看过全部的参选影片,尤其是纪录片、短篇及外语片。加之选票都是匿名的,因此任何一个没有资格的“门外汉”都可能碰巧投票。

  于是,开始有人对以往奥斯卡中那些出人意表的结果提出质疑:1998年《莎翁情史》大败;2009年动画片《Wall-E》无缘最佳影片角逐,而一直颇受青睐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也无缘最佳影片的提名……它们或许都是“不负责任一票”的牺牲者?

  然而,比起“随意投票”造成的“有失公正”,一些“圈内人”曝光的公关内幕,听来更让人心惊。最近,就有消息说,对此次奥斯卡投票 “改革”反应最为迅速的,是各个影片的宣传公司。据说,它们已研究出一种制胜策略,就是要尽力确保自己的影片能在计票“车轮战”中保持前五,为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让评委对其他影片更“厌恶”。于是,如何让别的电影、电影人负面消息缠身、面目可憎惹人厌,成了各个宣传公司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场本该公平、严肃的评选,却以“抹黑大赛”为高潮段落。那些一张张清点选票的会计师们听到这个消息,会否为自己抱屈?他们的闭门计票、守口如瓶,他们紧握选票的冒汗的双手,一切一切,不过是高潮段落后,那个体面、稳妥的收尾而已。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