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解析丰田召回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2日19:31   央视《今日观察》

  这些天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制造公司的产品召回事件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美国国会作证并且道歉之后,3月1日,丰田公司的总裁丰田章男来到了中国,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再次就召回事件进行了说明。一个油门踏板的技术问题,如何演变成了一场影响全球市场的丰田召回门,它对于今天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我们,将会有着怎样的启示?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霍德明、张鸿共同评论。

  深陷大规模汽车召回事件,丰田总裁在京召开汽车质量问题新闻发布会,专程来华,丰田将如何向消费者作出说明。

  丰田章男:就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向中国消费者致歉

  (丰田汽车公司社长)

  丰田汽车包括中国在内,在全球范围实施了大规模的召回,也给中国的消费者带来了影响和担心,在此我表示真诚道歉。

  张鸿:丰田章男去美国是被迫,来中国是主动。丰田在全球出现销售危机  中国成为救命稻草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其实丰田章男去美国是被迫的,是美国国会要求他去质询,但来中国,是他主动要来的。对于丰田来说,他来中国的目的肯定不是道歉,因为道歉或者不道歉只是一个形式,最重要的是来救事的。如果说他在美国是为了救火,到中国就是来救事,因为丰田在中国的市场已经表现出了让丰田担忧的一面,丰田已经从前十名的畅销品牌中淘汰出来了,而且环比的销量也在大幅下降,而且春节前需要加价买的一些丰田的车型,现在都出现优惠,很多消费者都已经打消了要继续买这款车的打算。

  现在,丰田感觉到中国市场是一个特别大危机的市场,而且国家质检总局也在提醒大家警示丰田的召回门事件。这里面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巧合,因为今天正好是丰田旗下的一款改款的车型的上市日,这从某种程度上确实印证了西方媒体一个评论,丰田可能在此关头要采取西退东进的策略,把中国当成非常难得的救命稻草。

  霍德明:美国被迫坐镇,中国是做告解。希望能换回中国市场的谅解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要特别要加一点,在2月26日以前,丰田章男的计划是从美国直接回日本,而27号丰田主动出新闻稿,自愿到中国在3月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这个事情印证了丰田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此次事件对于丰田是一个警训,此外丰田章男被美国国会的三个小时的拷问,肯定也跟他临时决定到中国来有直接关系。用中国话来讲,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就怕顶头风”。在美国被迫坐镇的经验,让丰田章男觉得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来中算是一种告解,希望能够引起中国媒体和老百姓的关注。虽然这一切都不能弥补丰田产品上的缺失,以及所造成的全世界对丰田产品的不信任。

  丰田章男:过度扩张导致丰田忽视安全问题

  (丰田汽车公司总裁)

  我为由此造成的目前丰田召回事件中,所描述的安全问题感到遗憾,同时我对丰田车驾驶员所发生的任何事故深感抱歉。

  张鸿:丰田的产品质量确实出了问题才会最终导致召回

  (《今日观察》评论员)

  召回事件刚出来的时候,日本很多媒体都表示丰田被落井下石了,因为丰田在美国做得太好了,而美国几家汽车企业都破产了,所以贸易保护了。也有媒体表示,美国一直就敌视外国企业。但无论它有没有阴谋,事件最终会回到本质上来,就是丰田汽车的质量是不是真的有问题。

  09年8月份发生了一起这个很惨的事故,一个丰田车主开着车在高速路上的时候,突然油门被卡住了,这个时候他就打电话报警,整个报警的过程被录了下来,他油门踩下去,却被卡住了,而丰田这个车都没有采用刹车优先系统,这个时候他就只能等着一个悲剧的结果,车毁人亡了。所以说不管有没有阴谋或者贸易保护,最终是丰田自己产品质量确实是出了问题。

  霍德明:召回最重要原因还是丰田车本身存在安全质量问题

  (《今日观察》评论员)

  日本跟美国的媒体报道的方式不一样,日本的媒体持的是阴谋论,美国媒体一般来讲还是说道路交通安全的问题。其实丰田在美国,是所有外国汽车厂商当中最大的一个游说者,在华盛顿就有31个专门替丰田做专业的游说人,在过去五年间,丰田花在游说上面的钱大概是2500万美元,这是很大的一笔支出。

  在国会置疑丰田章男的时候,之前丰田签约的一个公关公司临时跟丰田表示对不起,说不能继续替丰田服务了。这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现象,当然这种所谓的公关失灵或公关失败,也有人认为这是丰田召回门造成影响这么大的一个原因。不过我觉得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肯定本身有很多车出问题了,美国召回了230万辆,欧洲召回了180万辆,在加拿大召回了27万辆,中国这次才7.5万辆。有这么庞大的数字,我觉得不管是阴谋,或者是所谓的公关失败,公关失灵都不是主因,还是丰田的本质上面出了问题。

  陷入信任危机,丰田召回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质量缺陷,汽车业该如何引以为戒?

  霍德明:汽车召回制度还需再继续改进  从而更保障社会大众的安全

  (《今日观察》评论员)

  美国从1966年就开始有汽车召回制度,日本是在1969年,韩国是在1992年开始的,最早的汽车召回制度是自主召回,就是汽车制造商或者经销商发现了问题,于是就是通知车主,帮车主修善。美国在1968年的时候,发现很多日本小车出了问题,美国的道路安全局就明白应该把召回制度硬性规定成一个有义务向政府机构报告,同时政府机构把这件事情向全世界,全社会公布。

  这件事情原来是一个民间跟政府合起来合作的一件事情,但是在这一次丰田汽车召回制度的时候,榴弹波及到了美国的道路安全局。在国会听证会上面,国会听证会发现丰田公司大量雇用美国道路安全局退休的前任官员,而且这些官员的待遇似乎和汽车过去在丰田召回有直接的或者说不清楚的关系,这就变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

  这次大家特别重视汽车召回制度本身,即使美国召回制度有超过40年以上的历史,它本身在执行面上面,法律规定了它有义务要公告周知社会大众,那么这样做是不是还不够?所以我觉得对于汽车召回制度,西方国家还再继续改进,从而更保障社会大众的安全。

  张鸿:在此次事件中,中国应看到自身召回制度还不完善

  (《今日观察》评论员)

  召回制度已经实施了快6年了,从没有到有,已经是一个很好的一个发展过程。09年,中国大概有100多万辆的召回,但是按平均来算,中国的召回数还是比较小的,中国是100辆车里面只召回两辆,美国是100辆车里面召回10辆,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我们汽车产品质量很好;第二确实是我们召回的要求不够严格,我们没有强令性的召回,而主动召回其实就是它主动道歉一下,就是修一下就完了。

  现在网络上有那么一句话,道歉如果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嘛呢?所以这一次我们能学到的是,在人家完善的召回制度里面,有很多的警察,这个警察就是一个召回令。比如这一次美国的丰田事件是由于18个投诉人投诉引发了交通运输部门的关注,还有当出保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美国的保险公司就承担了这个警察角色,再有维修部门也承担了警察的角色。此外当然政府相关部门也是整个的一个报警的召回链,所以它才能够完善,因为每一个地方都能有环节。

  丰田在很多商学院里都有一个课,是一个正面教材,是报警灯绳。就是丰田整个的生产线上面每一个工人面前都有一根绳,到处都是警灯,任何一个工人都有权利拉断自己的报警灯绳,当工人拉下以后,所有的灯都会灭掉,生产线就会停掉。虽然这样做成本很高,但是在商学院的教材里面,丰田说这是为了产品安全,所以我们每一个工人,都有义务,都有权利拉下这个灯绳。但是显然在这次事件里,没有任何一个人拉下这个灯绳。

  王青:谨记丰田的召回教训  消费者的诉求和权益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根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主任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丰田这几年在全球扩张的步伐比较快,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它一些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也在不断地积累,这个事件不仅是对丰田,其他的汽车企业也都应该冷静下来好好地想一下,扩张效益和品质之间的关系。

  对于丰田公司而言,这次召回不是毁灭性的打击,如果丰田能够进一步地拿出诚意,妥善处理这一次召回门的事件,加强质量控制,并且改进车的性能,这次召回门事件也有可能会成为丰田继续发展的动力。丰田召回事件可能不是丰田一家的事情,它也可能是其他的快速市场扩张阶段的企业同样存在的问题。就拿中国来说,去年的汽车投诉比08年增加了将近40%,而且新车投诉占到了80%,谁将成为下一个丰田?这些问题就对所有的汽车企业,特别是我国本土的汽车企业来说,都需要吸取丰田的教训,要把消费者的诉求和权益看做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张鸿:谨防过度扩张  踩刹车比踩油门更重要

  (《今日观察》评论员)

  就在丰田召回门之前,我记得丰田公司在去年底提出了一个目标,要让成本再降低30%。召回门发生之后,丰田公司又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今年要利润要增长。其实丰田还是心急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实就和开车一样,由某种程度上来引喻,就是你的油门和刹车怎么能控制得好,一个好的车手不光是会踩油门,更重要的时候他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要踩刹车。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样,不要那么着急的把它开得太快,就像印第安人的那句话,“如果我们走得太快就要停下来,好让灵魂跟上来”。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