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若麟
西方媒体常用的一个词就是“国际社会”。动辄“国际社会”反对……、“国际社会”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词似乎已成为一根“国际民意大棒”,随意打到这个或那个国家头上。在伊朗核危机问题上也不例外。
近一个多月以来,以“国际社会”之名试图强行通过对伊朗实施更为严厉的经济制裁的声音甚嚣尘上。这种“国际社会”概念通过西方强大的媒体优势也进入了中国。一些中国媒体也开始鹦鹉学舌。
然而当我们用放大镜细细观察一下,即可发现这个“国际社会”实在有点名不符实。
如果说,奥巴马在美国国内将医保问题视为一个政治赌注,其在国际问题上则试图将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针对伊朗新制裁作为提高自己国际声望的一个筹码。应该看到,奥巴马上台后在国际舞台上作为有限,在全球、包括在欧洲,对奥巴马国际政策的失望日益明显。声称要结束的两场战争一场都没有了结,相反还向阿富汗增兵;关塔纳摩监狱至今没有关闭,相反欧洲困扰于美国要求其接收东突恐怖分子;中东和平进程毫无进展,相反美国与以色列之间却摩擦倍增;为解决经济与金融危机束手无策,却无谓地与中国频频爆发正面冲突……
法国一家电视台做了一幅画像,将小布什与奥巴马的头像合成一个“奥布什”,以显示奥巴马在美国外交上并没有走出布什定下的框架。伊朗核危机有意无意间便成为奥巴马的一个“试剂”:美国能否“换总统即换政策”?如果是小布什执政,那就是单边主义,我行我素。而多边主义的奥巴马则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问题是,“国际社会”真的支持制裁伊朗吗?
从目前安理会组成来看,除了法国与英国作为这个“国际社会”的两个成员全力支持美国之外,安理会其他成员国并不那么一致。加蓬、乌干达、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对美国的制裁并不感兴趣。如果日本、奥地利等国家还有可能“自觉”套上 “国际社会”帽子的话,其他国家如墨西哥、波黑等也同样在“观察”。这样,支持与反对制裁的“国际社会”很有可能分成两大阵营。这样,三个重要国家的态度就成为关键。
南美的巴西显然对制裁不那么“热情洋溢”。卢拉总统在不久前“委婉地”表示,“将伊朗逼至墙角是不谨慎的”。巴西自己也在推行一项核计划,也在朝着核自主方向谨慎推进。所以卢拉表示,“我认为伊朗有权拥有与巴西一样的东西:为和平目的发展核能源”。在伊朗核问题上,巴西的立场是“中立”。
另一个安理会成员国土耳其虽是美国的重要军事盟国,但土耳其也同样对制裁伊朗持明确保留态度。土耳其一直指责西方“双重标准”,因而有意扮演本地区的“仲裁者”角色。土耳其是伊朗的邻国,与伊朗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土耳其在进入欧盟问题上频遭欧洲的明中暗中抵制,因而决意要大力向东发展。有关消息透露,土耳其拟在未来几年中将对伊贸易翻三番!在这种政策支持下,很难想象土耳其支持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另一个安理会成员国黎巴嫩更是不可能支持奥巴马:谁都知道在黎巴嫩内部存在着一支重要的亲伊朗政治力量……
由此可见,“国际社会”在伊朗核问题上并不一致,不存在以“国际社会”为一方、中国为另一方的所谓对立。中国至少到目前为止并不孤立。当然,美欧会动用一切手段来“说服”上述反对制裁的国家。俄罗斯就是在各种各样的交易与诱惑下有条件地表示支持部分制裁条款的。事实上法国一位外交官不无沮丧地在私下表示:在伊朗问题上,媒体很难想象美国和法国在国际舞台上是多么孤立。大多数新兴国家拒绝支持我们。他们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西方不仅仅是傲慢的,而且是持一种“ 新殖民主义”态度。
仅从伊朗核危机上即可一窥“国际社会”这种说法的空洞和不实。对此,西方媒体心中清楚得很。令人不解的是,何以中国的媒体也尾随西方媒体,将“西方国家”的立场套上“国际社会”的大帽?从我多年观察和报道国际关系局势演变的感受来看,西方媒体所用的“国际社会”其实早已名不符实,那只是“西方国家”而已……